找到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
理財業有句行話:“沒有最好的理財產品,隻有最適合客戶的理財產品”。同樣套用在理財觀念上來說:“沒有最好的理財觀,隻有最適合自己的理財觀”。
最新的數據表明,現在的銀行存款總額已經超過了15萬億,盡管目前處於“負利率”時代,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老百姓依然占了38.5%,仍處於較高水平。顯然,這和中國傳統的謹慎、保守的金錢觀念是分不開的。要想管好自己的錢袋子,在保有財富的基礎上,使之得到最大收益,有以下3招。
一、財富管理需要合理規劃
一則故事這樣說道:有位農夫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十分貧窮。有人問農夫是不是種了麥子。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棉花了嗎?”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咬壞棉花。”於是,那個人又問:“那你到底種了什麼?”農夫說:“我什麼也沒種,因為,我要確保安全。”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像上述故事中的農夫一樣,總是想追求一種絕對安全的獲利方式,不敢去投資,怕冒風險。其實風險與機遇是共存的,沒有投資哪來的收益呢?要想獲得財富就必然要承擔風險,絕對安全的投資是不存在的,財富管理的核心就是在風險最小化的情況下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所以,樹立合理的理財觀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分析以下問題:在未來一、兩年甚至五到十年的時間裏,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現在從事哪種行業?打算什麼時候退休,退休後過什麼樣的生活?保險規劃是否充分分散了風險?目前資產負債情況是怎樣?投資偏好如何?風險承受能力高低?預期的投資回報率是多少?
從儲蓄防老到買房、投資,隻有做一個合理的規劃,才能使自己的財富不斷得到增值。
二、理財需知曉專業知識
在投資前,最重要的就是詳細了解各方麵有利和不利的信息,並進行綜合的評估與分析,力爭將風險降到最低。這就需要知曉一些投資理財的知識並及時獲取理財產品的信息。
很多人缺乏理財意識,把錢放在銀行存著,獲得極為有限的一點利息。其實,就算是儲蓄,如果能操作得當,也能獲得更多的利息,比如長期不動用的活期存款換成定活兩便存款,急用時可以及時取出,獲得活期的利息,不用時到期也會得到定期的利息,遠遠高於活期儲蓄的收益。
有些人雖有投資意識,卻沒有投資經驗,對基金、股票、黃金、外彙一竅不通,他們經常會問理財師“現在有什麼好的股票、有什麼好的基金,請推薦給我,我去買”。其實,理財師隻是綜合市場情況對投資者提出一個購買建議而已,買或者不買和買進還是賣出的最終決斷權取決於投資者自己。如果投資者自己不會分析和操作,即使是最好的產品也不會帶來收益。所以,投資理財一定要學會自己分析自己操作,不能完全依賴別人。
三、投資獲益需選準時機
房產是很多人喜歡選擇的投資方式,認為其安全性和收益性比瞬息萬變的股市、債市等更有保障。但是樓市投資也是有風險的,且房產的變現性較差,如果買房和賣房的時間選擇不好,炒房就會變成房東。在你急需用錢的時候,賣房子可能會成為你心裏說不出的痛。所以,許多投資理財的決策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外,還需要投資者經常關注理財信息,低入高出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
四、投入越多收益越大
投資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在資本市場上有這樣一個原則: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對於一位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來說,投資的絕對收益額往往是與投入的成本成正比的。
打個最淺顯的比喻,李四對股票操作很有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某一個時點,經市場分析和研究後,李四認為某種股票很有升值潛力,他用自己在證券公司賬戶上的全部資金1萬元購買了500股每股市價為20元的股票。10天後,這隻股票連續來了4個漲停板。李四見好就收,全部拋出,那麼他在14天內獲毛利4641元,扣除印花稅和交易傭金,獲純利4000多元,投資收益率為40%左右。倘若他投入的是10萬元或100萬元,即使投資收益率沒有發生變化,他可獲純利就是4萬元或40萬元。而40萬元就意味著他在14天內賺了1輛中高檔小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