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柔韌絲竹串起中非友誼(1 / 2)

柔韌絲竹串起中非友誼

友好往來

作者:栗子 黃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14年6月20日,來自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和津巴布韋的七名手工藝者,結束了在浙江的為期一個半月的竹編技藝課程。在結業典禮上,他們向負責培訓的省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求教中國詩詞,用並不熟練的漢語向他們的中國竹編師父、杭州市工藝美術師楊振利表達謝意。

上麵那句出自《史記》的名言,以桃李喻人,比喻為人誠摯,自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回國後,我也想成為像我的老師那樣的老師,在津巴布韋教中國竹編。”Kudzanai有些害羞地告訴筆者。

作為首屆“中非文化產業圓桌會議”的後續行動,中國文化部邀請了這些手工藝者赴浙江進行竹編培訓。

學員中,四名男生來自埃塞俄比亞,在當地從事的都是與竹子相關的工作,主要是製作竹家具,尤其是竹椅子。他們有的是個體經營,有的在小型作坊或工廠工作。他們被選派來浙江學藝,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僅僅是因為他所在的地區隻有他會說英語,有的是因為受教育程度達到了某個級別,還有的是因為整個工廠就他有一點竹編基礎。但是,他們來中國接受培訓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在中國完成課程後,回到家鄉可以把學到的東西教給朋友以及工作夥伴。

來自津巴布韋的有一名男生、兩名女生。兩名女生本來就以製作竹籃和竹燈罩為生,產品除了在國內市場售賣外,還經常拿到非洲其他國家尤其是南非售賣,同時也為一些展覽、表演製作一些小道具。津巴布韋文化體育部有一份手工藝人名單,此次來華的學員係從中挑選產生。她倆說,雖然同樣是竹編製品,但津巴布韋的竹編技法比較單一,不像中國的竹編花樣繁多,美觀結實,短短的培訓時間,我們已經學會了好幾種編織技法。

培訓班辦得很成功。培訓班要求學員們每天寫一篇生活日記。生活日記用英文寫成,省文化館挑選每人一篇,請人翻譯後給我們閱讀。班主任趙亞倩也每天寫下日誌。她記錄道:

“終於輪到學員們動手了。寧可慢一點,不著急,一步一步來,這可是技術活,光有力氣可是不行的,掌握方法才是關鍵。隻見Sinta一臉嚴肅,中間還要大歎幾口氣,我在一旁笑笑,他說‘這個實在太難了!’‘沒事的,慢慢來,這麼短時間也不可能完全掌握,你可要知道,楊老師從15歲就開始學習竹編了,光這些劈篾什麼的就要學上好幾個月呢。’我趕緊安慰,要給點信心。一步步來還是沒有問題的麼。”

“一聽到楊老師說要開始製作籃子,Luyando有些麵露難色。還記得剛開始學習編織方法的時候,六角眼編法已經難倒她了,今天,居然要開始編織產品了,心裏好沒底啊。‘沒事的啦,編織方法你基本都會了,之前你不就是編籃子的嘛,雖然不太一樣,但總是有相通的地方的麼,不會問老師就行了啊。’‘好吧,我試試。’Hatizwani自信滿滿,在楊老師的指點下開始編燈籠了,開頭難點,到後麵就熟門熟路了。她看一旁的Luyando似乎遇到困難,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有商有量,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