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方人眼中的近代舟山(1 / 2)

西方人眼中的近代舟山

海洋文明

作者:虞海偉 周永章

由浙江圖書館、舟山圖書館主辦的浙江省社科聯立項課題“西方人眼中的近代舟山”圖片展,近日正在舟山各圖書館巡回展出。該展覽精選了141張西方人所描繪或拍攝的圖片,其中有不少是從國外的圖書館、檔案館中收集來的。這些圖片展示了全球視野下的近代舟山麵貌,彌足珍貴。

世界上最早的自由港

展覽中,一幅出自《中國國家地理》“浙江專輯”的圖畫,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圖畫中,大小船舶雲集,鍾樓、民居、教堂、碼頭、商鋪等中西建築鱗次櫛比,卸貨的碼頭工人、趕著馬車的車夫、巡邏的警察、做買賣的生意人、挑擔的挑夫等南來北往。再細看圖畫說明,這竟然是“極盛時期的雙嶼港: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數不清的白銀在這裏交換、中轉和集散”。

1524年至1548年(明嘉靖年間),六橫島、佛渡島被葡萄牙人辟為“雙嶼港”,成為亞、非、歐各國商人雲集的繁榮商港,常住外商3000餘人,這比世界公認最早(1547)的自由港、意大利熱那亞灣的裏南那港還要早20多年。

葡萄牙商人、冒險家費爾南·門德斯·平托曾到過當時的雙嶼港。他在《遠遊記》一書中記載:“我們行駛了6天,來到了雙嶼門。謂門,實為兩個相對的島嶼。距當時葡萄牙人的貿易點有三裏格遠(裏格,是歐洲和拉丁美洲一種古老的長度名,通常在航海時運用,一裏格相當於4.8公裏)。那是葡萄牙人建立在陸地上的村落,房屋逾千。有市政官、巡回法官、鎮長及其他六七級的法官和政府官員……該城充滿自信和驕傲,有些房屋的造價已高達三四千克魯劄多(克魯劄多,當時葡萄牙的貨幣單位)。”平托的敘述說明了葡萄牙人在雙嶼建立起頗具規模的貿易基地,並且已初步具備城鎮行政功能。

後來,葡萄牙商人糾集一批歹徒對附近島嶼的中國村莊搶劫騷擾,居民上報官府,明政府於1548年出兵,將雙嶼港夷為平地。

定海非常近似威尼斯

1792年,英國派遣以馬戛爾尼為全權特使的政府代表團對中國進行訪問,舟山是英使團訪華的第一站。

英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爵士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是記錄此次外交活動的“官方版本”。他這樣描述:“這裏的房子都隻有二層。曲線優美的屋頂上,彩瓦宛如獸皮。屋脊頂端上有一些怪獸塑像。在歐洲的城市中,定海非常近似威尼斯……商店裏擺滿了衣服、食品、器皿,甚至油漆得很漂亮的棺材,攤位上擺著活的家禽,水缸裏放著各種魚和鱔魚,市場上還可買到供食用的狗,供寺廟裏焚燒用的香則到處可見……”顯然,英國使團眼裏的乾隆年間定海城,生態優美,商業也是繁榮的。

英使團中一位名叫威廉·亞曆山大的畫家所畫的定海城部分場景的素描更為直觀。在那個沒有照相機的年代,亞曆山大先後用筆描繪了《定海郊外》《舟山的士兵》《舟山港的南門》等當時定海的一些風景風俗,勾勒出了200多年前的定海麵貌。比如,《定海郊外》描繪的是定海城郊一支送嫁妝的隊伍,生動細致地反映了舟山老百姓的生活場景。

正是這種描寫,使西方燃起了對舟山港的憧憬。1838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的《中國的現狀和展望》一書的封麵,就采用了定海奎星閣的圖片。“可見,當時在世界列強首領英國的眼中,他們是首先通過舟山看中國的,舟山是留給他們的‘中國第一印象’。”“西方人眼中的近代舟山”課題組負責人、舟山市委黨校副教授王文洪說。

西方人眼中的舟山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舟山兩次淪陷。英國水彩畫家阿羅姆、隨軍醫生霍奇斯、陸軍中尉奧賽隆尼等,以西方人的筆觸再現了當時舟山的風土人情。

在阿羅姆所描繪的《1841年底,駐紮在舟山鎮鼇山下的英軍營地》一圖中,有搭在山坡上的英軍營盤,以及鎮鼇山下人們生活的場景。畫中,有人在做小買賣,有人在開船。當不遠出現一支英國軍隊時,人人紛紛側目凝視。另外,周邊的建築基本都是臨水而建。

與阿羅姆的畫不同,霍奇斯更關注舟山居民的生活狀況。他描繪的《定海的某條街道一景》,反映了當時定海的主要商業街的繁榮。據考證,這條街道就是定海南城門至龍須橋的街道,也就是後來的南大街。此外,他所繪製的《舟山人的各種習俗》主要表現了英軍組團尋找食物,舟山當地農夫的播種、脫殼、篩選,舟山人的葬禮等4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