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秀麗安逸下的重量與質感(1 / 2)

秀麗安逸下的重量與質感

人文風情

作者:舒姝

山間尋墓,林泉流水活活。

踽踽而行的陳寅恪,“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其為人治學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曾是中國一代學者的人格理想。可是,當年他欲立墓西湖山林間時,卻竟無人識。

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散原)的墓,就坐落在西湖南山一個幽靜的景點—九溪十八澗。這裏山穀、溪水、林木相伴,一彎一個景。在一片開闊的茶園旁,陳三立便長眠於斯,沒有墓道。其墓之碑刻“詩人陳散原先生”的字樣,右為長子陳衡恪(師曾)墓。兩墓塋有低矮磚石丘圜,樸素得有些簡陋,讓人難以想到這竟然是在曆史上留過一筆的兩位名流之塚。一代詩人的身後有些寂寞。

陳三立在清末戊戌變法之際,亦算是赫赫有名的“誌望革新”者,其憂國憂民之心不讓康梁二人。他在近代文化史上也頗有地位,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古典詩人”。

柏樹青青,幽邃靜穆。陳三立是江西人,他一生中轟轟烈烈的故事發生在湖南,但最後,他把自己留在西湖的湖山中。

1923年,陳三立繼室俞夫人在南京病卒。距俞夫人之喪僅一個月,長子陳衡恪也染病而亡,使之痛深創钜。他為夫人和長子在九溪牌坊山下選定了墓址,而且準備自己將來也葬在西湖。他獻給亡妻的挽聯說:“一生一死,天使殘年枯涕淚;何聚何散,誓將同穴保湖山。”

陳三立曾在杭州住了好幾年,他的詩集中也留下了很多與西湖有關的詩。

1917年,陳三立來杭州。其間,他與友人特為南高峰下法相巷杭州最老香樟樹立亭,並作《樟亭記》,其中有道:“偃謇荒穀墟莽間,雄奇偉異,為龍為虎,狎古今,傲宇宙,方有以震蕩人心而生其遁世無悶、獨立不懼之感,使對之奮而且愧,則所謂不材者無用之用,雖私為百世之師,無不可也。”文章抒發了一個文人在亂世之中的心情。

1924年春天,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到杭州登門拜訪陳三立。兩個語言不通的亞洲詩人在西子湖邊見麵,身後站著青年詩人徐誌摩等人。泰戈爾和陳三立互贈詩集,比肩合影,傳為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則佳話。

1936年,英國倫敦舉行國際筆會,邀請中國代表參加:一位是代表新文學的胡適之,另一位就是代表舊文學的陳三立。陳三立當時已經84歲高齡,沒有成行。一年後,抗戰爆發,他拒任偽職,五日不進食,同年憂憤而死。

抗戰勝利後,直到1948年,陳家扶靈柩自北京至九溪,與妻兒合葬。

除了“吏部詩名滿海內”,陳三立的前半生也波瀾壯闊。他年少博學,才識通敏,與譚嗣同齊名,被譽為晚清四大公子之一,另外兩人是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之子吳保初,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康。他們都有抱負、有學問、有才幹,醉心於維新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