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天地中的靈氣
書畫墨韻
作者:陳利生
董連元是頗有成果的草根連環畫家,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為弘揚中華禮儀、傳承道德文明,他常有作品推出,使我十分欽企。日前,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書畫家方誌恩讓我結識了董連元。年過花甲的董連元才情滿溢,幾十年“很接地氣”地在方寸天地中追尋著自己心中的“中國夢”。
七歲時報章上初露頭角
1950年,董連元出生於杭州一個普通市民家庭。他父親是醫生,家裏窗明幾淨,逢年過節總要換貼中堂年畫和條屏、堂屏國畫。兒時的他常把玩有招貼畫的火柴盒以及煙標。那時,街頭巷尾遍布小人書攤,他跑去一分錢看一本。漸漸地,他產生了畫畫的衝動,開始臨摹。也許由於天賦,他的畫技很快有了提高,尤其把人物畫得惟妙惟肖,鄰居見了個個誇獎。
1958年,董連元讀小學低段,他畫了四幅正在開展的“除四害”活動的圖畫投寄給《中國少年報》,沒想到馬上就發表了,還獲得幾盒水彩顏料和幾本美術入門書的獎勵。這使得他習作更加勤奮。過了沒多久,他的圖畫《全世界小朋友團結起來》又被刊登在了《浙江日報》上。此後,這位少年便以他的悟性和聰慧、勤學和刻苦,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全身心沉浸到自己的“藝術殿堂”裏。
董連元的偶像是杭州十中的美術老師沈平一,至今談起,董連元仍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沈老師可是大畫家呢!他是潘天壽、徐悲鴻的學生。”幾年下來,在沈平一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他的繪畫技藝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社會上流行《毛主席去安源》一類的宣傳畫。杭州綢廠、杭州園林管理處等單位,都請董連元去畫毛主席像。董連元清楚地記得,那次在玉泉遊泳池畫《毛主席暢遊長江》,他拿著畫筆站在數米高的腳手架上,一畫就是十來天。完工後,遠遠看去,毛主席叉腰揮手的動作還真有點氣勢。
白天握鋤頭,晚上拿畫筆
1969年,在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中,董連元來到臨安縣龍崗公社的一個小山村做知識青年。白天手握鋤頭,晚上手拿畫筆,董連元再忙再累,從沒有停止追夢的腳步。
知青期間,董連元做過小學、中學的民辦教師,有空給當地畫一些防治疾病、安全用電一類的宣傳畫。有了點小名氣,連較遠的於潛、楊嶺等公社也來邀請他。他的畫成了鄉間一道亮麗的風景。不光是畫,他在雕塑、工藝美術等方麵也有相當的造詣,他製作的京劇臉譜和各種人物、動物的雕件玩意,深受大家的喜愛。董連元,自然成了鄉人心目中的大藝術家。人們禁不住讚歎,這雙握鋤頭的手,拿起畫筆、刻刀來能也如此靈巧。
那年月,流行演樣板戲,多才多藝的董連元又到宣傳隊裏兼做化妝師。後來,村裏一名年輕賢惠的女隊員,向這位城市青年投來了愛慕的目光。25歲的董連元,就在這個小山村裏收獲了愛情。
董連元娶妻生子,轉變身份,真正成為農民,把根紮在了鄉村。他當過供銷社的出納、采購員,當過工廠的倉庫保管員,生活平平淡淡。
但是,董連元從未停止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夢想。過日子畢竟是很現實的。開始,妻子對他畫畫不是很理解,老是對他說,你有錢買筆買顏料,還不如買油鹽。直到後來,杭州有幾家出版社經常找董連元畫一些插圖、做美工,給他寄來稿費。妻子才慢慢地理解了、支持了,他的畫也畫得越來越順心了。董連元說,給出版社打工很實惠,稿費成了那時貼補家用的主要來源。
文化禮堂建設中大顯身手
正是那段給出版社畫插圖的時光,讓董連元正式走上了連環畫創作之路。他把全部的心思,沉浸在了連環畫的創作中。
董連元沒有進過專業院校,是自學成才的。當年初中的美術老師引導他走進美術的世界,功不可沒,但最終讓他在連環畫領域贏得一席之地的,是他對美術的執著追求。
沒有師承,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沒有某種固定程式的束縛,形成了極具個性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董連元的第一種連環畫《成語故事》,由浙江少兒出版社出版。他至今想起,仍然興奮不已。連環畫堂而皇之地擺上了新華書店,能不激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