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後代保留文化遺產(1 / 2)

為後代保留文化遺產

收藏一瞥

作者:瑞一民

瑞一民

近日,筆者走進瑞安市民胡嗣雄家,見識了他所收藏的100多件精美的甌窯青瓷。甌窯,在今浙江溫州一帶,始燒於漢,盛於唐宋,終衰於元。擔任溫州市甌窯學會副會長和瑞安市博物館之友聯誼會副會長的胡嗣雄,以“窮生活,富藏品”的方式,為下一代保留了珍貴的地方曆史文化遺產—通過甌窯青瓷,看到從三國至宋代1000多年間甌越(溫州及麗水、台州)先民的生活痕跡。

三國堆塑穀倉罐

胡嗣雄藏有三國堆塑穀倉罐一件,它在甌窯青瓷中屬頂級之作,溫州市博物館、樂清市博物館等曾請求胡嗣雄出讓,作為館藏。2014年初,新建的瑞安市博物館向胡嗣雄借用這件藏品和另一件西晉獸首足洗藏品進行展出。

三國堆塑穀倉罐造型生動,罐體四側分別勾勒了先民著力追求的迎娶、交拜、生育和出仕等重要人生場景,成為研究甌越三國時期社會民俗、文化藝術的重要參證實物。該罐腹還刻畫有鳳凰圖案,非常少見。

講到這件藏品,胡嗣雄充滿興奮:2009年夏天,他聽到有一位藏家要出讓祖傳的穀倉罐的消息,立即趕去。他到了那裏一看,就被這一精美的藝術品吸引住了。藏家出價10萬元,胡嗣雄毫不猶豫地向親友借款買進。

胡嗣雄專門帶筆者去瑞安市博物館拍攝穀倉罐。他指著展台上的穀倉罐如數家珍地介紹:這穀倉罐通高30厘米,腹徑22厘米;平唇,扁鼓口,直筒腹,平底;施黃綠色玻璃釉,釉麵細膩通透。他說,罐口四周分布著四隻對稱的10厘米高的敞口小罐,四隻小罐和整個大罐以小鳥相聯,形成五聯罐,表示存放稻、黍、稷、麥、菽,寓意五穀豐登。

胡嗣雄介紹,穀倉罐最精彩的是肩腹部堆塑畫麵,有28個人物和10多隻動物,當年甌窯民間藝人要達到非常高超的水平,才能完成並實現這樣的效果。

第一組是迎親場景:新郎乘馬,隨行者手拿肩負彩禮,也有演奏樂器和舞蹈的。上方一對羊兒親熱地依偎在一起。第二組是交拜場景:婚禮在青布幔帳裏舉行。幔頂上的一隻小猴通人意地捂嘴偷笑。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三國時期在青布幔帳裏舉行婚禮的習俗,一直到南北朝時期還保留著。第三組是生育場景:母親懷抱嬰兒,周圍的人臉帶笑意地忙碌著,做父親的手舞足蹈,高興得不得了。而此時此刻,狗兒們卻偷走了豬蹄子。第四組是出仕場景:官員騎坐而行,前後有士兵護行。畫麵上方貓在吃魚,顯示著生活的可愛;下方竟在法辦犯人,反映了社會必須的肅紀整飭。

北宋蓮花瓣紋粉盒

胡嗣雄對一個直徑隻有12厘米的北宋蓮花瓣紋粉盒獨有一份心情,原來這是他收藏甌窯青瓷的第一件藏品。上世紀90年代,還在瑞安市一家工廠上班的胡嗣雄,月工資也就百來塊。1994年春日的一天,他去鄉下轉悠,在一戶農民家中看上一個精美的青瓷粉盒,可那村民要價1500元。此時,已有點郵票、字畫收藏基礎的胡嗣雄因過於心儀,也沒還價,一口氣點完身上所有的錢,拿到了粉盒。回家後,他邀上親朋好友觀賞,高興了好多天。

胡嗣雄告訴記者,因粉盒有蓋,收藏難度大一點,收一件就等於要收藏兩件。同時,蓋上的蓮花瓣紋做工仔細而精美,釉色淡青而泛淡黃色,表明是長時間的黃泥土沁入的結果。當時,他僅是感覺那粉盒好看、漂亮,就收藏在手。他說,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到北宋時期溫州及瑞安地區的婦女的愛美之心和社會風尚以及經濟基礎,當然,這在當時是大戶人家才用的物品。

如今已是甌窯青瓷專家的胡嗣雄笑著告訴筆者,當初文藝界、學術界、收藏界對甌窯青瓷並未特別重視,相關圖書和研究文章很少,收這件粉盒時,他對甌窯青瓷還是一知半解。自從有了這件藏品,胡嗣雄就思考著:古代的溫州瑞安有這樣好的瓷器,是不是自己該有個收藏目標?在確定收藏甌窯青瓷的目標後,他就深深迷戀並鑽研上了。他不斷尋找甌窯青瓷資料,並加以學習,擠出辦企業的空隙,跑鄉間,廣交收藏朋友,在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收集溫州瑞安老祖宗們留下的甌窯青瓷寶貝,為瑞安留下寶貴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