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效率、道德調節和社會和諧(1 / 3)

效率、道德調節和社會和諧

執政與行政

作者:厲以寧

第一個問題,效率的雙重基礎

我們經常談效率,效率其實有兩個基礎,第一個基礎是物質技術基礎,包括現有的廠房設備,也包括勞動力等等。效率的第二個基礎就是道德基礎。如果僅僅有物質技術基礎,隻能產生常規效率,而超常規效率來自何處?來自效率的道德基礎。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比如抗日戰爭期間,為什麼國民有那麼大的熱情和積極性,有那麼高的工作效率?就是因為效率的道德基礎起了作用。沒有這種道德基礎的話,不可能發揮這麼高的效率。

又如特大自然災害來臨的時候,大地震、大洪水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全國都有那麼高昂的抗震救災精神?也是因為效率的道德基礎起了作用。

再比如,為什麼移民社會的效率非常高?闖關東,從清朝中期以後一直到民國時期,山東人闖東北。那種凝聚力,那種開發精神,都是前所未有的,這就是道德力量的作用。同樣,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福建人闖南洋,也都是依靠道德力量發揮作用,它把整個家庭家族都凝聚在一起了。我們到福建龍岩參觀土樓,土樓是客家人南下以後在那裏居住的,土樓都很大,有方的有圓的,有些是上百戶在裏麵住,外麵有土牆。放火燒,土越燒越硬,包圍也不怕,別人也打不進來,客家人靠的就是家族凝聚力。我參觀以後很有感慨,臨走時讓我題詞,我想了想,寫了七個字:“人情道德一樓中。”土樓反映了一種道德關係,客家人在當初的蠻荒之地紮下根來,最終從這裏走向全世界,這也是道德力量起了作用。

第二個問題,道德調節

我們的社會有三種調節方式。市場調節是第一種調節,靠一隻無形的手來支配資源的配置。政府調節是第二種調節,靠政策、法規、法律起調節作用,這是一隻有形的手。道德力量調節是第三種調節。

既是無形卻有形,既是有形又無形。有形的是靠鄉規民約來管理的,無形的力量就是自律,都是道德力量的調節。難道第三種調節真的存在嗎?當然。市場不過是幾千年以前才出現的,原始社會解體時,部落之間出現了商品交換,於是就有了市場調節。政府的調節就更晚了。但人類社會存在的曆史,少說有幾萬年了吧,更遠一些據說有十萬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既沒有市場,也沒有政府。但人類社會存活下來了,而且一直在前進,是什麼力量在調節?是道德力量在調節。

即使有了市場以後,有了政府以後,在偏遠的地方,政府力量是達不到的,市場力量也到不了,但是這種地方仍然有人居住,為什麼?這就是道德力量在發揮調節作用。社會生活是個大領域。社會生活領域中,交易行為隻是一小部分,很大一部分都屬於非交易領域。家庭關係、家族關係、社交關係、街坊鄰居關係等等,都屬於非交易領域。非交易領域中,社會生活靠什麼運轉?市場的力量進不去,因為這不是市場活動。政府調節隻規定了界限,社會生活不能違背法律,違背法律我就管你,不違背法律我就不管你。比如說,家庭關係,政府不管,但發生家庭暴力,政府要管,因為超過了道德調節的界限。但是多數場合還是在道德力量調節之中。

中國古代有句話:“小亂居城,大亂居鄉。”小亂,鄉下人往城裏跑,因為城有城牆,有兵把守,所以鄉下人投親靠友到城裏來。大亂居鄉,大亂的時候人往鄉下跑,跑得越偏僻越好,為什麼?因為城市是兵家必爭之地,包圍、斷糧、斷水、火攻、水淹,破城以後還大開殺戒,所以人們都怕了,跑得越偏僻越好。市場當時是癱瘓的,起不了作用,政府是無能的,在戰亂期間管不了那麼多。但人類社會存活下來了,就是靠道德力量起作用。這些都告訴我們,道德調節是存在的,是無形的,它不是市場調節,也不是所謂的政府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