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特殊教育

讀者來信

作者:趙自力

今年4月份,我出差到北歐國家芬蘭,受邀住在當地一戶人家。男主人馬特是一位農場主,女主人埃裏克則是小學教師。和他們一起生活了一個月,不僅讓我感受到了他們高質量的生活,最讓我震驚的是他們不一樣的教育方式。

馬特夫婦有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我問馬特:“你的孩子們參加課外補習班嗎?”馬特疑惑地反問我:“你說的補習班是什麼意思?是課外補習培訓嗎?我們的孩子家庭作業就少得可憐,老師教給他們的主要就是在玩中激發學習興趣,所以我們這裏從來就沒那些補習班。”為了讓我了解他們孩子的學習情況,馬特帶我參觀了兩個孩子的房間。小馬特的房間顯得比較淩亂,儼然一個小作坊,桌上地上擺滿了許多木匠的工具,大到電鑽,小到刨子,應有盡有。當然,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他的傑作,有木船、木刀、木劍,還有小木人等。牆上掛著一把紅棉吉他,上麵的油漆有些磨損了。“我們這裏的學校比較重視孩子的動手能力,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三,手工課是必修課程。”馬特為我解釋,“在我們這兒,男孩會打毛衣,女孩會木工活,都是尋常不過的了。”

我們到他們女兒琳達的房間參觀時,滿眼看到的都是手工作品:裝筆的筒子,紙做的錢包,報紙做的衣服,包括文具盒都是紙做的。更讓我吃驚的是房間的牆上完全是琳達自己的塗鴉,色彩繽紛,有美女圖、卡通畫、童話插圖等,讓人目不暇接,這在我們國內家長怕是絕對不允許的。馬特告訴我,最近琳達迷上了沙畫,已經練習了一個多月啦。

為了更好地了解芬蘭學生的教育情況,馬特跟當地教育官員溝通後,把我帶到了小馬特和琳達所在的學校。這是一所花園式小學,校園環境自不必說。我特別參觀了他們學校的特殊教室——手工教室。木工教室就像一個小型“木工車間”,從寬大的工作台、車床到電鑽、電鋸,各種工具一應俱全。教室裏,電鋸聲、鋸木聲和叮叮咚咚的敲打聲,響成一片。而在編織縫紉教室裏則是另外一幅場景。縫紉機,各種型號的棒針、鉤針,各種顏色的毛線、棉線,整齊地擺放著。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專心致誌地編織著自己的作品,就像編織自己的夢想一樣認真。學校校長告訴我,芬蘭幾乎每所學校都開設了手工課,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除了手工課,音樂和美術也是小學到高中的必修課,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高中畢業前,每名學生必須交出合格的結業作品才能順利畢業。

帶著國內思維去了解芬蘭教育,你會有很多的不可思議。就是這些不可思議,讓這個隻有500多萬人口的北歐國家,創造了世界矚目的教育奇跡。參觀完學校,我不禁沉思起來,今日參觀所見隻是芬蘭教育的林中一葉罷了,很多人以及媒體都把芬蘭作為教育“世界第一國家”來對待,至此我一點也不驚奇。芬蘭的特殊教育,對我們應該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