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守兒童,社會的痛(1 / 1)

留守兒童,社會的痛

讀者來信

作者:馬長軍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000萬留守兒童,有人提出讓這些孩子進城入學,我也很讚同這一提議。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在對留守兒童的長期觀察中,看到很多令人擔憂的問題。

現在很多鄉村學校的學生半數以上都是留守兒童。且不說鄉村教育本身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數留守兒童很難享受到合格的學校教育,即便能遇到條件比較好的學校,留守兒童自身的處境也不容樂觀。

單就學業而言,如果不是課業負擔太重,其實並不太需要家長輔導。當然,基於現實,有家長幫忙,從功利化的應試教育立場看,的確有利於孩子的成績提高。不過,很多非留守兒童的家長對孩子的課業也很頭痛,現在的課業仍然是圍繞著升學考試轉,不夠“專業”的家長往往感到力不從心。現實是,很多留守兒童一方麵任憑祖父母在身邊徒然無奈地嘮叨,一方麵又不得不習慣遠方的父母蒼白無力的遙控,小小年紀就陷入無所適從的迷茫中。在生活上,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總覺得沒有親自照顧孩子,虧欠了孩子,就在物質上極力滿足孩子,而祖父母也“積極配合”,過於嬌縱,吃的用的玩的盡孩子隨心所欲。缺乏生活指導的孩子又不辨是非,養成亂花錢的惡習,比如正餐不吃,反而一天到晚吃各種垃圾食品,哪裏在乎會對他們的健康有怎樣的影響,是否存在健康隱患?不自覺中就形成了不健康的金錢觀。而那些沒有得到滿足的留守兒童又在攀比陰影中格外自卑,甚至產生扭曲心理。這些孩子會給未來的社會製造什麼樣的問題,不值得擔心嗎?

更糟糕的是,很多留守兒童直到他們少年時代結束都一直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氣氛中,父母的管教約束實際無效,而祖父母的管教約束實在無力,什麼規矩都不懂,什麼規矩也不當回事,叛逆表現特別強烈,在學校也很令老師頭痛。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到初中就無心學業,經常惹是生非。他們走向社會能有好結果嗎?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事實,媒體關於留守少年叛逆惹禍的相關報道可能已經叫人麻木了,同時,他們的自身安全也容易受到威脅。留守兒童更容易受欺負,遭遇意外事故的可能性也比較大。這是一個很需要保護的群體,但能承擔保護責任的父母卻鞭長莫及。

不少家長都覺得既然祖父母管不好孩子,幹脆把孩子送到所謂的封閉管理學校。而很多以鄉村留守兒童為主要生源的封閉管理學校搞的也完全是應試教育那一套,本質上是在做教育生意,並不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對學生的各種行為習慣隻有約束,而缺乏引導。更不用說,對兒童情感培養無從提起。孩子半月一月都不見一個親人,親情意識日漸淡薄,與人溝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障礙,健康的人格又如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