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蘇醒的巨獸

專欄

作者:苗千

世界上最大的機器、歐洲核子中心(CERN)設於日內瓦地下的大型重子對撞機(LHC)在做出了粒子物理學曆史上最大的突破——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之後,從公眾的視野中消失了。

這台機器經過了兩年多的休整和升級之後,在2015年上半年開始逐漸蘇醒。現在它擁有了更高的能量,即將打破自己此前創造的紀錄,進行人類曆史上最高能量的重子對撞實驗,無論實驗結果如何,都必將給人類粒子物理學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

歐洲核子中心宣布,在2015年5月20日,升級之後的LHC在進行質子對撞實驗中,對撞能量首次達到了13兆電子伏特(13 TeV),這個能量打破了它此前在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時進行的8兆電子伏特的粒子對撞能量紀錄。目前,在LHC工作的物理學家們還在進行最後的調試工作,他們需要有穩定的質子束進行對撞,當質子束在6.5兆電子伏特的能量下運行時,直徑隻有20微米,因此在機器中做環形運動的質子束會時常錯過對方,無法在指定的地點進行對撞,所以科學家們必須對隧道進行掃描,隨時監視和調整粒子運行的軌道。

這次創紀錄的質子對撞實驗並不會用於物理學研究,一旦科學家們確定了在高能量狀態下粒子對撞的最佳位置,他們將會在相應的位置安裝掃描儀,隨後在這個周長27公裏的圓形隧道上的ALICE、ATLAS、CMS和LHCb幾個實驗將會正式啟動,LHC將進入工作狀態,成為一個製造高能量粒子對撞的機器,為物理學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實驗數據。

LHC在2012年實現了粒子物理學有史以來最大的突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這意味著標準模型的最終完成,這個模型準確地描述了目前所有人類已知粒子的形成、行為和衰變。與其說這是一個結束,不如說更是一個開始。在標準模型完成之後,粒子物理學家們開始反其道而行之,試圖尋找打破標準模型的途徑,希望能夠發現一些不被標準模型包含在內的粒子,或是一些粒子不曾被標準模型所描述過的行為。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標準模型雖然可以自洽,但是大家都明白它並不是一個完備的模型,它遠還沒有包含宇宙中所有的物理現象。

盡管標準模型包含了目前人類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但是它並沒有描述目前宇宙學中最大的謎團——暗物質的性質;另一方麵,標準模型也沒有描述引力作用,要想實現引力作用與其他幾種基本作用在某種框架下的統一,也必須要突破標準模型的限製。在理論物理學家中,目前流行著一種“超對稱”理論,這是一個包含了引力作用甚至是暗物質粒子的數學結構,很多理論物理學家都對這個漂亮的理論充滿期待,希望這個數學模型可以最終被證實,實現物理學的大統一。超對稱理論預測了一種“超粒子”的存在,很多粒子物理學家也寄希望於升級之後的LHC可以在更高能量的粒子對撞實驗中發現超粒子的存在,打破標準模型,進而通過實驗證明超對稱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