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到十字路口,他仄過腦殼,一眼晃到橫街的農貿市場,就改變方向,打斜裏擠了進去。
這是一個規模不亞於縣城的農貿大市場,是好幾年前縣區兩級政府共同出資興建的。雙鳳鎮原是區級大鎮,撤區建鎮以前,曾轄四鎮十二鄉,是鵝城縣有名的產糧大鎮。僅此一地的糧食總產量,就比城北四個山區的糧食總產量還多。撤區建鎮以後,由於全縣的大糧庫大商貿設施建在這裏,大家要做糧食買賣生意,還是習慣以此為中心。尤其是趕場買賣米糧,大家的老習慣更是難改以往。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進城打工去了。遠的北上廣深,近的成都重慶。原來的肥田沃土,荒蕪的不少。小公路村村通也留不住年輕人,種糧的人越來越少了。金錢成了大家至高無上的神靈,欲望衝昏了大家的頭腦。現在糧食市場賣的糧食,大多都是外地來的。
這個地方叫文昌宮,原來是雙鳳鎮最繁華的地方,不知從哪個朝代起,他就成了整個大街的中心。那些八九十歲的老年人都記得,還在他們當娃娃的時候,這裏就是繁華中心。高達巍峨的文昌宮,也不曉得建造在那個年辰。屋頂上的金麒麟和琉璃瓦一直被大家奉為寶物,雕梁畫壁上精美的雕刻,是很多名山古刹也比不上的。光是那粗大的台柱,用現代的話說,直徑就有兩米,要好幾個大人伸長手合圍才抱得過來。三層高的樓閣,中間層一直作為戲班子演出唱戲。頂層作為觀賞和娛樂喝茶,讓舊時候的一些幫派把他長期當做聯絡點和解決紛爭的地方。底層自然是管理層辦公場所,方便過往居民辦理手續。
民國年間的辛亥革命,據說層有不少四川名人來此長談國事。抗日戰爭時期,這裏還作為馮玉祥將軍募捐的演講場所,讓老百姓心甘情願的捐贈了不少抗戰所需物資。同期和陶行知勤工儉學齊名建行中學,也在那裏舉行了開學典禮。期間,為抗日戰爭鼓氣加油的“七七抗戰建國紀念碑”也在那裏舉行奠基和剪彩。
時過境遷,一場文化大革命,銷毀了文昌宮的金碧輝煌。開始,這裏作為紅衛兵大串聯傳播革命火種的聯絡據點,後來又成為宣傳文化大革命歌唱“十六條”的戲台子,最後又成了破四舊的對象,房子上的琉璃瓦被一片片接下來,摔不破打不爛,就由紅衛兵們組織社員用大錘使勁的砸,一直到砸爛為止。五彩麒麟也一個個讓大家想盡辦法打了個粉碎。盡管那些古物是很紮實的,但經不住人的巨大破壞力。
打砸歸打砸,剩下的文昌宮房子一時間沒人敢放火燒掉,但也任然逃不脫你拆我挖,最後剩下的自然隻有高大的宮苑框架。
在這個框架裏,為了宣傳文化大革命和觀看文化大革命勝利果實的一些大型電影紀錄片,造反派又利用它來搞宣傳演出和放映。在人山人海的觀看演出和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時不時因為踩踏事故影響宣傳,為此,原來的建行中學,後來解放時改名的雙鳳鎮二中的大操場,也成為了露天演出和露天放映的宣傳場地。
來此之前,麻凡專門造訪了一些老人,熟悉了一些雙鳳鎮的曆史。
改革開放初期,文昌宮被徹底拆除。計劃要修高樓大廈,後來老縣長因賣戶口集資被定為資本主義性質,計劃就停了下來。
來到農貿市場,麻凡看著人來人往的市場水泄不通,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擠了進去。他也學著那些買賣人的樣子,東看看,西望望。一個攤挨著一個攤看,一個店挨著一個店的問行情問價錢。
“老板,你這大米啷個賣?”
他來到一個囤糧如山的大鋪子前,一邊擦汗一邊拈了兩粒大米放到嘴裏,假裝很內行的在老板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體型十分富態,發胖的肚子凸出來像個大肚懷兒婆。他上下打量了麻凡一眼,見此人穿戴不俗,舉止有度,尤其是手指上那枚大金戒子,更讓他刮目相看,他看麻凡像個做大生意的樣子,急忙上前很熱情地說道:
“老板,看你先生也是個跑大買賣的,來,來,先坐下喝口水,涼快涼快。”
邊說邊生出手把麻凡朝店子裏請。
麻凡坐下來,接過茶杯。
“老板,看你還是第一回來這裏吧。”
麻凡剛喝了口茶,還沒回過火來,就順口說道:“對頭,對頭。”說完他才感覺到奇怪,他啷個曉得我是第一回來?
“聽老板口音,像是重慶那頭的人,語氣呢又夾雜著些成都味,看來,那兩頭生意你都跑得很勤。”
“這,這你也看得出來?”
“嗨,出門見得多,在家也經常和你們這些大老板打交道,當然曉得點噻。”
麻凡正要扯兮兮給他隨便擺幾句,一看他很認真,就收起心性,一本正經的同他攀談起來。
“老板,看來你的生意還不錯嘛,堆起恁多糧油產品,怕要好幾百萬本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