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上午,我們在趙嫣然的帶領下見到了木教授。
木教授將近六十歲的樣子,身材微胖,麵容和善,雖然麵部已經有了很多皺紋,但是麵色紅潤,兩眼炯炯有神,一看就是典型的學院派,也就是坐在辦公室裏研究學術理論的那種斯文教授。
趙嫣然在向木教授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我們之後,便將關於神諭石的詳細情況以及此次造訪的目的跟木教授說了一下。
不料木教授聽後,竟然有些激動地說道:“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人類是長有第三隻眼的,而這第三隻眼,也正是我多年來一直研究的課題!”
我們聽後,不禁一片驚訝。
木教授連忙起身從他的書房中拿來了一張人腦結構圖,然後指著圖上的一個紅褐色的豆狀小體說道:“這個組織名叫‘鬆果體’,而它極有可能就是人類的第三隻眼!”
在看到我們一個個茫然不知地目光後,木教授才詳細地講解起來:
“鬆果體位於兩眉中心的後方,長在大腦和小腦之間,大小及形狀近似一顆豌豆。從人體的生理解剖學來看,鬆果體可能是一個已經退化了的器官。”
“在一本科學界權威雜誌上,一些國外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用一些因為基因缺失而造成視網膜感光能力缺損的小白鼠,進行一連串實驗。實驗結果發現,雖然小白鼠的感光受體基因缺失,但是它的感光能力依然如常。也就是說,在視網膜無法發揮感光功能的情況下,鬆果體仍然可以感光。其實已有大量證據顯示,鬆果體可能是直接感光器官。科學界已經認識到鬆果體與視網膜非常類似,有人甚至就把鬆果體叫做“折迭的視網膜”。這也就是鬆果體被稱為第三隻眼的原因。”
“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我們發現鬆果體出了對光敏感之外,還控製著身體的各種生物節奏。它和下丘腦腺體一起工作,指揮身體的口渴,饑餓,性欲和生物時鍾。這個生物時鍾決定我們的衰老過程。”
“鬆果體出現的時間是在胚胎發育兩個月時,即晶體、感光器和間腦區域的神經細胞形成階段,奇怪的是,它剛一出現,馬上就會開始退化。根據著名的海克爾生物基因定律,胚胎在很短的時期內會經曆其所屬物種的整個進化史,即人類在胚胎時期能夠出現我們的先祖所具備的某些形態特征。從古代兩棲動物的進化中可以發現,它們同樣伴有退化,新西蘭的斑點楔齒蜥已經存在了2億年,它的顱骨上有很小的眼眶,在一層透明的膜下隱藏著一隻真正的眼睛,古生物學家發現,許多滅絕的爬行動物頭頂都有眼睛,它是這些動物視覺器官的重要補充,正是因為具有這一獨特的器官,爬行動物才對地震、磁暴和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非常敏感。許多學家認為鬆果體就是人類的“第三隻眼”。生物學家發現,早已絕滅的古代動物頭骨上有一個洞,後來證實這正是第三隻眼睛的眼框。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蛙魚龜蛇,甚至人類的祖先,都曾有過第三隻眼睛。隻不過隨著生物的進化,這第三隻眼睛逐漸從顱骨外移到了腦內,成了‘隱秘的’第三隻眼。由此可以看出,人類的先祖很有可能是長有第三隻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