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肇一番活動,沒取得任何成果,反而招來了江北趙匡胤的重視。趙匡胤獲悉了林仁肇在李煜麵前那番進諫之後,深感林仁肇此人必是自己平定江南的一大障礙,於是便派了大批細作潛入金陵,其中還有一部分殺手。

在林仁肇忙著活動於各大臣的這段時間裏,已經接連遭遇到好幾次刺殺,幸好林仁肇自己身手不弱,才沒有讓趙匡胤得手。可是林仁肇隻身一人在京,沒有作任何防範措施,加之南唐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大臣都不待見他,一時間林仁肇在京中逗留便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李煜要林仁肇離京,但林仁肇稱病請辭,無奈李煜隻能再也不管他。京城一片安樂祥和,讓林仁肇鐵了心留下來,要喚起整個朝廷的憂患意識,提防江北的那頭猛虎。可惜,沒有任何一個人在意他。

林仁肇深感無奈,卻也不曾放棄。岐懷獻王一直想拉攏他,本來以林仁肇的為人,他不會攙和到政治權力鬥爭中來。但實際情況是,自己在這南唐,再沒有一點發言權,無奈之下,他隻有暗暗向李仲宣示好,以便求得支持。

可是,李仲宣雖然是王爺,手中卻一點權力都沒有,他拉攏林仁肇,並非是為了謀反,或者是奪自己哥哥的太子之位,隻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以圖自保而已。

兩個沒啥能量的人走在了一起,一個滿腔熱血等著灑,一個怕日後太子登基自己沒有好下場,兩個人又傷又感的,最後卻又想到了一起。那邊是動兵江北。

林仁肇想防備江北宋軍,最好的方式便是主動出擊,收複之前南唐在江北的城池,以為屏障。李仲宣想要自保,便需要獲得權力,而想獲得權力,他想到了軍隊。動兵江北,隻要李煜答應了,再把自己放到大軍中去,這正好是建立軍功獲取軍權的好時機。

兩人一拍即合,但同樣苦於門路,李仲宣唯一便想到在李煜麵前能說得上話的便隻身下了自己的小姑姑李神諭。

李神諭當年除前太子,為李煜順利登基出力不少,後又往北遼刺殺遼相蕭思溫,取得遼國主戰派的支持,舉兵攻宋,才避免了當年趙匡胤南下之危。李煜一直深感其功,對李神諭的主張意見,卻也很是重視。

但自從永明寺回來之後,李神諭便淡出了朝廷之事,很少給李煜進言。一則是因李煜不信身邊親信水雲間的總領薛一人事太平教安插在他身邊細作,這讓李神諭心灰意冷,二則是他心裏總是有個揮之不去的影子,故而很少有心思再為朝廷出力。

李仲宣把林仁肇引薦給了自己的小姑姑。林仁肇也聽說過這位郡主的傳奇經曆,大感佩服,便把自己心中所想和盤托出。李神諭聽得他分析得頭頭是道,特別是聽到他言及若此時不進攻江北,待宋軍收拾了其他幾國,緩會勁兒來,便是南唐亡國之時這一看法,更是讓李神諭心裏不安起來。

於是,李神諭便答應了二人所求,見機向李煜陳述其中利害。可還沒來得及進宮,林仁肇又在自家府外遭到了刺殺,這讓李神諭不得不緊張起他的安危來。

如果林仁肇死了,找誰去攻伐江北,找誰去防守長江?可是,滿朝文武卻對林仁肇幾番被刺之時置若罔聞,集體失聲。便是那李煜知道了,也很不高興地隨口說了一句:“叫他回去,他偏生不會,如此惹來這許多麻煩。”

一個皇帝說出這種話來,作為臣子的怕早已心寒到沒有操守吧。林仁肇聽得此言,卻也並未流露出多少不滿來,更多的是憂心現在金陵狀況,安逸太久,卻沒有任何憂患意識,若宋軍真兵臨城下,或許都不用抵抗,這南唐便亡了吧。

要保證林仁肇的人身安全,指望金陵小朝廷是沒可能了。李神諭這幾日一直為林仁肇尋找合適的保鏢人選,想過自己親自護他安全,但又想到自己是個女兒身,有諸多不便,便打消了這念頭。

可是身邊可用之人,卻又沒有幾個。李神諭沒有辦法,便帶著林仁肇來守缺觀,希望師傅能想出辦法來。

靜塵有心相助,卻也想不出合適人選,最後想到的是讓林仁肇沒事就住在守缺觀,要出去辦事便跟李神諭一道即可。看起來這也是個不錯的辦法,可林仁肇不幹了。對於他來說,整天跟一群道姑在一起,是一件極其不自在的事。

就在雙方相持不下,又想不出其他辦法的時候,道夕出現了,於是他便成了最合適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