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感動與行動

爸爸媽媽去參加家長會,聽說班上有個學生一學期進步了200多名,爸爸媽媽被感動了。於是,他們讓自己的孩子奮發圖強,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讀書、背英語。聽說“一個好習慣起碼要堅持21天”,爸爸媽媽每天提早叫醒孩子起身。可是沒過幾天,孩子堅持不住了,回到家裏,吃了晚飯,就喊“要睡覺”,爸爸媽媽隻好讓孩子先睡一會兒,到晚上8點,再叫醒孩子起來做功課。又沒過幾天,孩子到8點也高低不肯起來了,奶奶在一邊心疼了,說:“孩子缺覺,不要再叫醒他了。”結果,孩子該做的作業也沒有完成。從此,孩子又恢複了原樣……

專家解析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照學別人的樣子,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才是最好的。照搬硬套,鮮有成功;滴水穿石,勤能補拙。要幫助教育解決幾個重要問題: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是生動活潑還是壓抑沉悶?是全麵發展還是片麵“偏科”?是善始善終還是淺嚐輒止?我們需要恒心和毅力做後盾。做事不能善始善終,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例如,對事情本身缺乏興趣、恒心、責任感和自信心。應當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才能感興趣,容易獲得成功感,可以從成功中感受到快樂,開啟興趣的“大門”,進一步激發自信心。

“如果你過分地珍愛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點損傷,那麼,你將失去兩隻翅膀,永遠不能淩空飛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越有興趣,關注度就越大,越好學好問。對孩子的提問要認真傾聽,回答時不糊弄、不嘲笑、不指責,鼓勵孩子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要多看課外書,多接觸大自然,進行實驗操作、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閱讀感悟和搜集整理資料等,掌握一些體育、藝術和科技特長。

生活有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好習慣可以促進造就人才。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的好勝心,可以經常地開展競賽,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以此去鼓勵他堅持把事情做得更好。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應當激勵孩子,堅定戰勝困難的決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認真做,以此來增強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懂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善始善終,不能半途而廢。

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往往會產生懈怠情緒,成人對孩子成長的推動也因此一定要善始善終。善始善終既是一種美德,也是有責任心的表現。

教育誤區

1.動機不正。不動真格,“幹打雷,不下雨”。目標定位不實事求是,不切實際,好高騖遠;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

2.習慣不良。“雷聲大,雨點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幹擾過多,朝三暮四,沒有既定目標或缺乏毅力。

3.自控力不強。目光短淺,心胸狹小,刺激或誘惑過多,定不下心來,浮光掠影,左顧右盼,沒有主見,盲目“跟風”而碌碌無為。

成長故事

永不言棄

一位老師為學生講課。他現場做了個演示,給同學們留下一生難以磨滅的印象。

他說:“我們來做個小測驗。”隻見他拿出一個廣口瓶,放在麵前的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仔細地一塊塊放進玻璃瓶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道:“瓶子滿了嗎?”所有學生應道:“滿了。”老師反問:“真的?”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瓶壁使礫石填滿下麵石塊的間隙。“現在瓶子滿了嗎?”他第二次問道。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一位學生應道。“很好!”老師說。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沙子,開始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和礫石的所有間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他再一次說:

“很好。”然後他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齊平。老師抬頭看著學生,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什麼?”一個性急的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如果確實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

老師說:“是啊,再試一次,說不定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人之所以能,是因為相信能。所以,有信心的人不會輕言放棄。就算錯過一次,也會重來一次,因為他相信他能行!”

相關鏈接

清代彭養鷗《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嚐,苟文人墨客,淺嚐輒止,用以悅性陶情,有何不可?

淺:初步;輒:就;止:停止。略微嚐試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鑽研,不求甚解,半途而廢;而非持之以恒、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