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善良就是沒有“自我”?
女兒很在乎別人對她的評價,爸爸媽媽經常教育她要和同學搞好關係,“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但是卻沒有提醒她這應該是有原則的。
一次考試的時候,坐在她旁邊的同學向她借橡皮,她隻有一塊橡皮,但她毫不猶豫地借給了同學。可是同學竟忘了還她。因為考試的時候不允許說話,所以她沒敢向同學要,自己用手指頭沾點口水,在考卷上塗改得亂七八糟,甚至塗破了答題卡,結果讀卡機不識別“窟窿”,她考了個不及格。回到家,她大哭一場。媽媽問她原因,她說:“如果我不借橡皮給同學,她會說我“小氣”的!”
還有一次,參加“升國旗儀式”之前,班上一名男同學要借她的紅領巾,因為少先隊員要在儀式上行隊禮。女兒害怕那個男同學今後會為難自己,就從脖子上摘下紅領巾,遞給那個男生。自己卻因為沒有佩戴紅領巾而受到了批評……
專家解析
該責備的不應該是孩子,孩子稚嫩的身心得承受多麼沉重的負荷!家長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借橡皮事件”和“借紅領巾事件”。如果孩子一直都因為善良而失去自我,不懂得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長大以後,就會在一味滿足別人的需求中,忘記自己,放棄自己,無原則寬容、屈從甚至縱容別人,那是一種迂腐和無能。
中國青少年現在存在三大“通病”:“貧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鈣”(缺乏遠大的理想和頑強的意誌),“腦膜炎”(跟著感覺走,懶於理性思考)。我們要憑借“精誠”、“精煉”、“精彩”走進孩子的心靈,進行精神的提升。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麵對未來教育的挑戰,提出教育必須培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四種基本能力。今天的學生,將是未來的主人,為了他們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合作精神的培養,並不單純是組織集體活動,它包括對人的尊重與信任、團隊精神、健康的心理素質和人與人之間有尊嚴的交往。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孩子美好的生活在這裏實現,成長的力量在這裏滋長。家長應當多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他處處感受美好和善良。善良就是心地純潔,沒有惡意,和善友好,慈悲為懷。待人處事,心存善意、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與人為善、樂善好施;獨善其身、善心常駐。環境友好也是善良之舉。善良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舉,善良在社會中產生互動,這便是真、善、美的和諧社會。
教育誤區
1.有求必應。有惻隱之心,缺乏判斷能力,常常委屈自己,也可能上當受騙。
2.逆來順受。缺乏自我保護能力,角色錯位,盲目做好事,無原則的“仁慈”。
成長故事
善良的媽媽和女兒
媽媽帶了個駝背的小朋友到家裏來玩,目的是想要女兒多一些慈愛心。事先媽媽多次提醒一定不要提與駝背有關的話題,以免傷害這個小朋友的自尊心。
女兒很聽話,與這個小朋友玩得很開心。媽媽去廚房給孩子們倒了兩杯果汁,剛走到客廳,就聽到女兒在問那個小朋友:“你知道你為什麼駝背嗎?”
“天生的。”那個小朋友小聲回答說。
媽媽很緊張,正想進去阻止女兒繼續說下去,但又非常想知道孩子接下來要說什麼,就忍住了。
“因為你背上是將要長出來的翅膀。”女兒摸著小朋友鼓起來的背繼續說,“老師說了,駝背的小孩都是天使,因為他的翅膀還沒有長出來。但是總有一天,翅膀會長出來的。”
“真的嗎?太好了……”聽了女兒的話,那個小朋友歡呼起來。
媽媽也在慶幸自己沒有打斷女兒的話。
相關鏈接
《漢書·嚴彭祖傳》:何可委曲從俗,苟求富貴乎!
委曲:遷就。勉強遷就,以求保全;指低聲下氣、逆來順受,而非不卑不亢、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