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一個母親的抱怨

我白天上班忙了一天,回來還要煮飯、洗衣服。十五六歲的女兒不是坐在一旁看電視,就是躲在自己的屋子裏聽音樂,兩手不伸。更令人生氣的是,吃飯的時候專挑好的吃,吃完飯從來不收拾,把碗一推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她一邊做作業,一邊吃著小零食,把果皮紙屑隨地亂扔。最討厭的是她把擤鼻涕、吐痰的紙巾摔的到處都是。我多次批評她,可是她爸爸說:“女兒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其他都是小事情。”孩子是高中學生了,隻會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看到父母疲憊不堪,她處之泰然,連一點惻隱之心都沒有……

專家解析

教育要關注人的終身發展,就必須重視生活教育,包括生活技能教育和生活情感、態度的教育。生活技能包括生活知識、勞動技能、審美情趣、人際關係處理、家庭氣氛營造、溝通技巧、情緒表達等;生活情感包括正確理解親情、友情、愛情、家庭,進而正確理解成功、幸福、倫理、羞恥和與生俱來的不幸、苦難、挫折、死亡的含義。

人的全麵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麵前是一個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認識人與人的關係和社會環境。有人戲稱我們和孩子是“非常6+1”的關係,6個大人圍繞著1個孩子轉。嬌寵有加,致使許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追求享樂,攀比享受。許多孩子也習慣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為我,我還為我”,極度自私。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較多地“獨吞”、“獨享”、“獨來獨往”、“獨斷專行”,或多或少存在社交“孤獨”和難以“獨立”的傾向。這樣的孩子不懂,也不會去敬愛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敬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會愛他人呢?對家庭失去責任感,又怎麼會去擔負社會責任呢?

《顏氏家訓》有一名句: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罰小錯才能免大過。家長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負有重要的責任。勤勞是成功之本,成由勤儉破由奢。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原因就是貧窮的環境迫使孩子必須承擔起“當家”的角色。在多子女的家庭中,老大往往能力強,老幺往往特嬌慣,原因也在於他們在家裏擔當的角色不一樣。現在的父母往往對孩子事事包辦,會使孩子長期依賴父母,又懶又笨又無能。所以,創造機會,讓孩子擔當好角色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注意不要讓自己的金錢成為孩子的精神包袱,要注意灌輸勤勞致富和自立自強的思想。孩子有興趣幫助父母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家長們都拒絕了;特別是家有勤勞的母親,孩子的勞動權力全部被“母愛”剝奪了。但是父母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而培養孩子的勤勞品質,卻是影響孩子一輩子的事。

教育誤區

1.嬌寵包辦。孩子遊手好閑,家長不聞不問;學著做事,家長反說是“不務正業”、“找借口不看書”。

2.貪圖享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貪得無厭,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無理取鬧,霸蠻驕橫。

3.有恃無恐。有靠山,大官、大款、大腕成了孩子退步甚至墮落的原因。

成長故事

“同時出差”的爸爸媽媽

有個初中學生長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父母在家時,想培養他做家務,怎麼都不肯做。一個暑假,父母商量好,“同時出差”,將他一個人丟在家裏。父母將洗衣機、電飯煲、煤氣灶等的“說明書”放在顯眼的地方,並且告訴他要到鄰居各戶去抄表,收水費。

父母走後,孩子沒了依賴,不但自己照著學會了洗衣、做飯、打掃樓道,還代交了家裏的煤氣費和電費。父母“出差”回家,他還替父母下了兩碗餛飩“接風”。父母感歎,離家不到20天,孩子突然長大了。

其實,父母並沒有“出差”,而是有意住到外婆家去了,給孩子創造了鍛煉自理能力的真實環境,“逼使”孩子獨立生存。事情點破後,孩子非但沒有責怪父母,反而對父母充滿感激,感歎父母為促使自己成長“用心良苦”。

相關鏈接清代曹雪芹《紅樓夢》:寶玉冷笑道:“原是想他自幼嬌生慣養的,何嚐受過一日委屈。”

嬌:愛憐過甚;慣:縱容,放任。從小受到長輩的過分愛憐和縱容,什麼事也不會幹,成為“掌上明珠”而養尊處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