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放大”的不幸

小丁出身於殘疾人的家庭,父母都是聾啞人,隻好由爺爺奶奶來養育他。奶奶經常對他說“我的心肝寶貝,別人都有疼愛孩子的爸爸媽媽,就你可憐,你爸爸媽媽隻會用手語說,隻會豎大拇指和打人。”孩子更可憐自己了。他為自己難過,他怕同學笑話,因為爸爸媽媽從來不能參加家長會,他的不幸好像更嚴重了。

小丁不是麵對困境自強不息,而是依賴別人的憐憫,等著別人來安慰和幫助,漸漸地,他失去越來越多的勇氣和解脫困境的意願,他變得孤獨了……

專家解析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磨難是走向成功的階梯。過分的憐憫,挫傷了孩子的勇氣和毅力。在情感上需要我們理解孩子所遭受的痛苦,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但不能讓他們感到自己不應承受任何痛苦,因為戰勝痛苦主要還是依靠自己。不幸並不能給孩子任何理由卸掉自己生活的重擔,他必須承擔力所能及的勞作。正確的態度是用幫助取代包辦,用鼓勵來代替不必要的承諾,使孩子盡快適應現實,奮力拚搏。

要教育孩子學會交朋友,交往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社會性需要,特別是情感與思想的交流。心情不愉快時,向朋友傾訴,會產生較好的心理調節作用,可以激勵自己發揚優點,提醒自己克服不足,培養自信心、自尊心。父母應當及時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積極地配合學校,調整孩子的心態,提升孩子的學習力,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要讓孩子包括殘疾孩子適當分擔家庭責任,讓孩子體驗別人的痛苦和艱難。

教育誤區

1.怨天尤人。放大了“不幸”,一個小的挫折,感受就像天塌了一樣,以至遭遇大的挫折,變得毫無自助能力。

2.過分憐憫。過分注意,貼上“不幸”、“倒黴”的標簽,蜷縮在社會一角,沒有毅力來克服困難,乞求慰藉和施舍,缺乏毅力和勇氣與不幸搏鬥。

3.自卑自憐。迷茫、困惑、消極、脆弱、情緒不穩,垂頭喪氣,甚至極度焦慮,影響了正常的生活。

相關鏈接《史記·周本紀》:禍成矣,無可奈何。

奈何:如何,怎麼辦。即百般無奈、無能為力,迫不得已,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