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可憐天下父母心?
平平生活在一個五口之家。爸媽經常要求孩子尊敬師長,尊重老人。他們對孩子百依百順,關懷備至,對爺爺奶奶卻不一樣。好吃的東西悄悄拿到平平的房間“吃獨食”。有一天奶奶打掃房間,看到書桌上的“華芙餅幹”,拿了幾塊嚐嚐。
平平回到家,發現自己的餅幹好像“變樣”
了,就大聲問:“誰吃了我的餅幹?”老人沒有立即回答,平平大哭起來。爸媽沒有勸阻孩子,而是對老人表現出嫌棄的態度,說:“怎麼還跟孩子爭東西吃呢!”
最近,平平的家長因為兒子沒有當上班幹部,沒有評上“三好學生”,在校園網上對班主任“橫挑鼻子豎挑眼”,因為他們把當幹部看成是成功的標誌……
專家解析
在案例這樣的家庭環境裏,成長中的孩子沒有了是非標準,沒有了責任感,對老人不會有真正的體貼,對“體貼”他的父母,也同樣不會有真正的體貼。
中國人一直傳誦著一句名言:少年強則國強。今天人人都希望少年強,問題是少年怎樣強?是逼著少年強,還是讓少年自強?是給他們施以強大的壓力,還是給予他們成長的“推動力”,調動他們的“內動力”?
當今中國,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自打孩子出生之日起便終日為之操心、奔波、苦惱,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到底是為什麼?中國有句老話: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在自己孩子的心目中,這樣的父母心真的值得可憐嗎?家長總是警告孩子這個社會有種種黑暗和醜陋,孩子會覺得活得太世俗;家長總是嘮叨孩子的學習不好,孩子會想大人以簡單的思維定義自己的付出是那麼膚淺。父母和孩子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常常無法達到平衡。
教育的根本是教會怎樣做人?做怎樣的人?愛國愛民、孝敬父母、虛心好學、文明禮貌、嚴己寬人、自強不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互利合作、公平競爭、崇尚效率等優良品質是做人的根本。絕大多數的孩子,隻要生下來是健康的,他們便都天真無邪、活潑可愛,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卻漸漸有了分野:有的事業成功,有的卻一事無成;有的自立於社會如魚得水,有的卻窩窩囊囊——這到底又是為什麼?老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指的就是父母作為孩子人生最早的啟蒙老師對子女的教育。既然如此,當今的父母們難道不應該猛醒,難道不應該捫心自問、自責乃至深刻反思嗎?
教育誤區
1.一相情願。隻有父母對孩子的體貼,孩子成為“小皇帝”、“小霸王”;要求孩子孝敬父母,而父母卻經常打罵孩子,孩子對父母的孝順不出於真心。
2.狹隘自私。不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情懷。
3.重“智”輕“德”。“隻要把學習搞好,怎麼樣都行”。對孩子的思想沒有引導,對孩子的行為沒有規範,對孩子的錯誤沒有製約。
4.束手無策。“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噓噓吵吵多,踏踏實實少;朝三暮四多,約法三章少。
成長故事
保護弱小的一家人
五歲的漢克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幹活,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隻帶了一件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
漢克問道:“為什麼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
漢克左右看了看,跑過去將雨披撐開來,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小花上麵……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的人,而是對別人幫助多的人。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完整,體貼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得更好!
相關鏈接《逸周書·官人》:言行不類,始終相悖。
是說為人處事不可言而無信,必須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