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聽而不聞(1 / 1)

教訓案例

“輸”在起點上孩子剛上小學,回到家裏,聽到他給同學打電話,往往用“喂”、“哎”、“混蛋”、“呆子”等不禮貌用語稱呼同學。不會用“請”、“謝謝”、“麻煩你”等禮貌用語。他們班裏有個同學小時候被媽媽放在餐桌上的熱稀飯燙傷了半邊臉,他說人家是“陰陽臉”;他給很瘦的同學取外號叫“非洲難民”;給很胖的同學起名叫“北極熊”。

有一天,他和爸爸媽媽講起班級的事情,嘲笑老師普通話說的“洋涇浜”、“娘娘腔”,爸爸媽媽對他拆台貶損的行為非但沒有製止,反而都笑了起來……

專家解析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帶有決定未來教育成敗的先行性質、啟蒙性質、奠基性質,是兒童長知識、練身體、學做人的關鍵時期。家長們一定要與學校密切配合,貫徹示範教育、養成教育的原則,促使兒童茁壯成長。

年輕的父母尤其應當懂得,剛剛跨入校門的低年級學生特別尊重教師,教師的言行在他們幼小心靈裏占有權威的地位,當我們家長的意見與老師的教導有出入時,孩子會毫不猶豫地“聽老師的”。兒童對老師的這種崇拜心理,正是他們在集體中接受教育的有利條件,我們家長千萬不能“拆老師的台”,隨意貶損學校、老師的威信和形象。家長若發現了什麼學校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首先應當主動找教師和學校反映情況、提出建議,不能在孩子麵前貶損學校。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脫節或不一致,無疑會大大損害教育的成效。

孩子的禮貌要從小抓起。禮貌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通過語言、表情、行為、態度表示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言行規範。它體現了時代的風尚與道德水準,反映著人們受教育的程度。禮貌是精神麵貌,是態度表現,不可小看。以禮相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友好。良好禮貌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教育和訓練,成為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要不失時機、隨時隨地訓練孩子的禮儀。對孩子不禮貌的言行要及時批評,指出不禮貌的後果,以理服人。家庭和學校要持之以恒,統一要求,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使他們學會親切、和氣、文雅、謙遜地說話和做事,能有禮貌地處理人際關係,形成一種彬彬有禮的素養。

教育誤區

1.盲目模仿。夫妻之間、長幼之間、鄰裏之間缺乏禮貌,“別插嘴!滾一邊去!”孩子耳濡目染,受到不良影響。

2.一孔之見。認為懂禮貌僅僅是“打招呼”。結果孩子禮貌也難以教會,即使教會了也隻是一種虛偽和敷衍,沒有多少意義。

3.物質誘惑。“叫阿姨,給你糖吃”,“不叫,不買玩具”,這隻能使孩子一時做出有禮貌的樣子而不能持久,更不懂得禮貌的實質。

4.高壓手段。禮貌教育缺乏禮貌的環境。有的家長在孩子不禮貌時,訓斥、責怪甚至打罵孩子。孩子在“高壓”中表現出的“禮貌”,並不是出於真心。

5.冷漠無情。對孩子的文明行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鼓勵和讚揚,任憑孩子萌動的愛心自生自滅。

成長故事

氣質淑女第一步

當第一次從女兒口中聽到“笨蛋”這個詞的時候,我震驚了,她才6歲,是誰教她的呢?我們設計了一個“角色互換”遊戲。我在孩子做事做得不大好的時候,說“你真笨!”然後,聽聽她的感受。

女兒說:“很刺耳!很沒麵子!”我們就開始和她講文明用語、禮貌待人的道理。

我們做父母的也開始對自己的言談舉止格外注意。我們約定在家庭生活中盡量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感謝或歉意。

沒過多久,我就很欣喜地聽到女兒這樣對我說:“媽媽,請幫我拿一下玩具,好嗎?”以前,她是這樣命令我的:“媽媽,你去給我拿那個玩具,快點!”更可喜的是,當我給女兒削了個水果的時候,她會說“謝謝媽媽”了。

現在,女兒不管是在家中還是在外麵,我再也不用為她的禮貌問題而操心了。

相關鏈接

《老子》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聞:聽。耳朵聽了,可是沒有聽進去,跟沒聽到一樣,不關心,不在意,不重視,視而不見,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