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顧此失彼(1 / 1)

教訓案例

“新思維”?

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的數學教科書中有個例題:某商家在促銷過程中將成本提高50%標價,再以8折(80%)銷售,結果每件獲利28元,問庫存的商品一共可以獲利多少?孩子們由此知道了“促銷”的真正含義……

目前,不少小學的寒假作業是製作一份《環保小報》。臨近開學,家長們紛紛到處找謄印店,為孩子打印漂亮的小報。學生們說:“老師評獎就是憑報紙漂亮。”家長說:“手抄變成打印,普通紙變成銅版紙,這哪是環保啊!”

專家解析

今天的學校教育,受到各方麵的高度關注。絕對不能再全然於知識的灌輸,應當適應學生成長的需求,設置適宜的環境,提升教材的品質,培養學生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學習新知的有效方法。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解決課程中存在的“繁、難、偏、舊、亂”等問題,切實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挑戰權威,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

教育改革的著眼點是為學生的一生奠基,既要對學生的現在負責,也要對學生的未來負責,而非“一隻手吹笛子”,“扶起籬笆倒了牆”,“按下葫蘆浮起瓢”。因此,絕不能盲目“跟風”,追求浮華,做“表麵文章”。

教育改革要以愛為出發點,貢獻社會,服務人民。父母和老師的性格人品在孩子的世界中有一定的權威地位,而孩子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成人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的,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識與能力方麵往往比他們的前輩強,接受新的知識快,且能即學即用,少有顧慮;而成人的人格影響和精神滲透,對孩子來說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我們要讓孩子學習做事,一是孩子成長需要的事情,二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事情。

我們要讓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學會做人。

教育誤區

1.唯我獨尊。家長說了算,老師說了算。培養沒有個性的“小綿羊”,一味要孩子“聽我的”,孩子或被迫“屈從”,或隱含著極大的逆反心理。

2.壓而不服。壓製孩子,以“胡思亂想”、“瞎說八道”否定孩子,孩子懶於思索,缺乏個性。“壓”的結果好比彈簧,壓力越大,反彈力越大。

3.捉襟見肘。把教學用多媒體當作“時裝表演”,隻講藝術性,忽視應用性,好看不實用,為追求形式的新奇而影響了教學效果,老師成為多媒體的奴隸。

成長故事

媽媽的“計謀”

我做事比較拖拉,上了小學還是這樣。有一次,媽媽的一個“計謀”,讓我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那是一個國慶節,放假前,媽媽一直沒有告訴我這個節怎麼過。因為假期較長,所以我根本沒有打算先做作業。過了兩天,媽媽突然說:“最後兩天我們去海邊玩,在那裏可沒法做作業,你要麼明天把作業做完,要麼就不去。”我很著急,為了能出行,整整一天呆在家裏才寫完。

後來,媽媽每次定計劃都不告訴我,先看著我把時間耗掉了,才開始說什麼出遊之類的好事。看到我匆匆忙忙、坐立不安的狼狽樣子,媽媽終於給我出了個“點子”:“在老師布置作業之後,你不要拖拉,抓緊時間完成,這樣就可以不慌不忙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我按照媽媽支的“招兒”去做,漸漸養成先複習、後做作業、然後再安排時間做喜歡的事情,很少再手忙腳亂了。

相關鏈接我做事比較拖拉,上了小學還是這樣。有一次,媽媽的一個“計謀”,讓我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那是一個國慶節,放假前,媽媽一直沒有告訴我這個節怎麼過。因為假期較長,所以我根本沒有打算先做作業。過了兩天,媽媽突然說:“最後兩天我們去海邊玩,在那裏可沒法做作業,你要麼明天把作業做完,要麼就不去。”我很著急,為了能出行,整整一天呆在家裏才寫完。

後來,媽媽每次定計劃都不告訴我,先看著我把時間耗掉了,才開始說什麼出遊之類的好事。看到我匆匆忙忙、坐立不安的狼狽樣子,媽媽終於給我出了個“點子”:“在老師布置作業之後,你不要拖拉,抓緊時間完成,這樣就可以不慌不忙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我按照媽媽支的“招兒”去做,漸漸養成先複習、後做作業、然後再安排時間做喜歡的事情,很少再手忙腳亂了。

相關鏈接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分軍為三:一軍攻麥城,一軍攻紀南城,大王率大軍直搗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顧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顧此失彼,形容顧了這個,丟了那個,不能全麵照顧,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