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為什麼“害羞”?
小惠的媽媽近來很苦惱,原因是剛上小學的女兒因為怕羞而多次影響她參加班集體的活動。老師希望家長能幫助學校一同解決女兒的害羞問題:與同學交往時畏畏縮縮;課堂上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讓她做“課代表”,她不敢接受。既害羞,又沒有自信,過分約束自己的言行,阻礙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原來,小惠的媽媽自己很內斂,膽小怕事。鄰居的孩子罵人,她趕緊責問孩子“是不是你招惹人家了?”孩子上學之前總要千叮嚀、萬囑咐:“不要在外麵惹是生非,不要得罪同學,更不要惹老師生氣……”
專家解析
青少年自尊心很強,希望自己的權利和需求得到尊重,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揚,而對自身的缺憾也是非常敏感的。做父母的要認真考慮孩子的需要,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要求,進行良好的傳授和示範。而學校要對每個孩子都喜歡,對孩子的每個需要都認真,對孩子的每個言行都引導,對孩子的每個願望都期待。
害羞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氣質型害羞,生來內向,心理膽怯;二是認識性害羞,過分注意自我,患得患失,不敢講話;三是挫折性害羞,因做過錯事,交往受挫,而變得心中不安,怕人恥笑。克服怕羞的毛病主要通過調整思想觀念和行為訓練來解決。要明確告訴孩子,許多自己擔心與膽怯的事情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是給自己設下的情感障礙,要放下緊張的思想負擔,說想說的話,做想做的事。氣質與先天遺傳有關,但某一氣質類型的不足又是可以通過後天鍛煉加以彌補的。對害羞的孩子可以通過表揚法、啟發法等教育方法給予指導。
教育誤區
1.封閉教育。孩子的生活空間太小,閉塞孤僻,不與外界多接觸,隻關注眼前應試,死氣沉沉,毫無靈氣,了無生機。
2.心神不寧。家庭成員經常爭吵,舍本逐末,緣木求魚,毫不留情,遷怒於人,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被遺棄、被傷害,甚至悲觀失望。
3.恐懼印象。恐怖的鏡頭、凶殘的畫麵、打鬥的故事、嚇人的場景會使孩子難忘,驚慌失措,猶豫彷徨。
4.死氣沉沉。“沉默是金”並不適用於家庭。那些少言寡語、經常保持沉默的家庭中,孩子性格會變得孤僻而不合群。當受到刺激或傷害時,會表現得敏感而脆弱。
相關鏈接《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畏:怕,懼。形容做事膽子小,疑慮重重,畏葸不前,而非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