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求甚解(1 / 1)

教訓案例

“假弱智生”的故事

有位媽媽的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成績較差,她十分焦急。一天老師對她說:“你的孩子可能是弱智,送弱智學校去吧!”這位媽媽信以為真,沒有經過醫生鑒定,就把女兒送進了弱智學校。上六年級時,女兒參加全區弱智學生運動會,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結果一體檢,醫生說她是個“完全正常的孩子”,運動會成績不能算數。記者聞訊,前來采訪這個“假弱智生”,問她這六年的感受。

女孩說,剛剛來弱智學校的時候,覺得周圍的人說話、走路都不正常。可沒過多久,周圍的人卻認為她“不正常”“有病”。她也開始學著弱智生走路、說話的樣子,慢慢地,別人看她“正常”了,她也就真的變成了“弱智”了。

可以說,是環境改變了人,把正常人變成了不正常的人。

專家解析

教育必須根據具體條件因人而異,盲目模仿別人,結果適得其反。生搬硬套,結果事與願違。教育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教育的力量就是為一個個孩子揚長避短,揚長補短。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對於教育子女的經驗,我們應當融會貫通。“依樣畫葫蘆”,“按別人的腳碼買鞋”,不顧實際情況,機械地運用別人的經驗,照抄別人的辦法,不僅欲速而不達,甚至勞而無功、事與願違。

如果老師和家長有了“超常心理”,總懷疑原本正常的孩子不正常,自己每天處在緊張和焦慮之中,不僅使自己身心疲憊,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因為父母敏感、緊張,孩子立刻就能感覺出來。成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具有了應變能力,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而孩子體質差,能力弱,隻好“替”父母“生病”了。

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尊重自己,並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尊重與愛護。

人的本性是不滿足,總是希望自己不比別人差,特別是在公開場合,更是不允許、不希望有貶低自己的言行存在,這種願望能夠得以保持就是自尊。自尊是既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許別人歧視和侮辱,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較高,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感到自己值得別人尊重,能夠接受個人不足之處。因此,最重要的是保護自尊心。

教育誤區

1.照葫蘆畫瓢。對別人成功的教子成才的經驗生搬硬套,傷害孩子的自尊。

2.期望值過高。必然會使孩子飽受失落、失敗之苦,而缺乏自信和成功感。

成長故事

參觀博物館歸來……

國平是個小學生,隻是不用功學習。一個星期天,爸爸帶國平去參觀航空博物館,孩子被各種現代化的飛機吸引住了,在小本子上記下飛機的不同型號。

回到家裏,爸爸問國平有什麼感想,國平說:“造飛機的叔叔真了不起!飛機那麼先進,外觀那麼漂亮,看得我都不想走了。”爸爸深沉地對孩子說:“你知道嗎,這些最先進的飛機有美國、英國和法國製造的,可沒有我們國家的飛機!”說到這兒,爸爸很激動,國平的情緒也激動起來,他對爸爸說:“將來我長大了,要親手造出世界上最好的飛機,比美國的、英國的都要好!”爸爸高興地拍著孩子的肩膀說:

“我真希望有這麼一天!但是,製造先進的飛機,可是需要文化的,沒有紮實的知識是搞不出尖端科學的。”

爸爸的話語激勵了孩子的誌向,這次成功的交談成了國平發奮讀書的動力。

爸爸為孩子購買了內容科學、文字準確、難易適度、印製良好、符合孩子興趣的許多科普書。國平從此更加努力學習了。

相關鏈接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名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甚:過分;解:了解,理解。多指不認真、不深刻理解或不深入了解情況,囫圇吞棗、淺嚐輒止,而非窮原竟委、尋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