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對標新立異無動於衷
一位老師在講《坐井觀天》一課。老師問學生說:“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會怎麼樣?”許多同學說:青蛙跳出井口以後,視野開闊了,它們見到了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增長了知識。老師表揚同學們回答正確,並說了一句:“我們不能像青蛙那樣,坐井觀天,自我封閉。”
突然,一位學生舉手說:“我認為,青蛙跳出井口後,又回到井裏,因為青蛙發現外麵河水發臭,空氣中煙霧騰騰,汙染嚴重。人們到處捕捉野生動物,青蛙已經成為人們盤中美食,還是井裏安全。”
麵對這個學生的回答,老師說:“你講的不是這個成語原來的意思,一定要按照課文的要求回答。坐下!”接著,又講起課文來……
專家解析
學校教育中存在千人一麵、千篇一律的現象,家庭教育中存在著高談闊論、苦口婆心的現象。往往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
一些學校愛唱高調,不顧社會是否需要,條件是否具備,學生是否做到。好的教育方法不是泛泛而談,因為不能撥動孩子的心弦;也不是光講許多道理、提許多要求,卻不下功夫貫徹落實。孩子十分討厭沒完沒了的嘮嘮叨叨,大人還是滔滔不絕地重複令人生厭的“老生常談”,那些不起教育作用的說教和沒有新意的課堂教學,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因為靈動的生命總會迸發出很多新思想。
作為教師常常不放心自己的學生,把教育中本應由學生自主感悟、自主管理的事情統統攬在手中,通過製定細之又細的“規則”去規範學生。學生因此習慣了被動的接受,不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應獲得的權利與尊嚴。老師在課堂中做了很多預設,一旦學生沒有根據自己的“預設”進入程序時,一定要千方百計地通過“啟發”、“引導”,最終將學生拉回到自己的授課體係中。
我們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動。我們要理解孩子,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思想觀點,要對孩子進行思維訓練,鼓勵孩子多觀察、多思考、多提問,學會綜合歸納,舉一反三,用全麵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要培養孩子“目不隨人視,耳不隨人聽,口不隨人語,鼻不隨人氣”的品質,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應當提倡“原創精神”、“別出心裁”、“與眾不同”,要給孩子留麵子,留機會,留發展空間。
教育誤區
1.冗長拖遝。講話麵麵俱到,洋洋灑灑,“眉毛胡子一把抓”。讓人昏昏欲睡,像在趕場,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學生隻管麵無表情聽著就行。
2.泛泛而談。簡單重複,“幹巴巴”地說個沒完,批評不換角度,不換說法,揪住不放;表揚超限,“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
3.老調重彈。總說孩子“不知天高地厚”,要“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4.人雲亦雲。竭力推崇“聽話”、“服從”、“守規矩”的“乖”孩子。
成長故事
“一物多用”與“一事多因”
女兒小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就經常向她提出一些需要做簡單推理判斷才能回答的問題,如“如果忘記關上水龍頭,讓它開了一夜,你想想會發生什麼事情”、“如果沒有了太陽,那麼世界會變成什麼樣”、“礦泉水除了能喝,還有什麼用途?喝完了的瓶子有什麼用”、“紙有哪些用處”、“水有什麼用”等等。
為了鍛煉女兒,我們全家玩指“左手”、“右眼”的遊戲;互相打手,被打的迅速抽回手,避免被打著;或讓孩子不停地變換姿勢,家長迅速摸孩子的頭,孩子馬上蹲下,不讓被摸著。有時,我們爭論,如“好女孩的十大標準”……
因為有了前麵多次的“一物多用”與“一事多因”的爭論,女兒漸漸會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了,也經常有額外的教育收獲和創新理念。
我們盡量滿足和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不處處擋在前麵,替她出主意、做主張。
我們認為聰明父母的明智做法應是:子女越自立,對父母的依賴越少,就應當越高興。孩子麵臨生活和學習中的重大問題時,首先鼓勵:“你是怎樣考慮的”、“你應該拿出主張”、“你自己選擇吧”、“你所做的事,相信會令我滿意的”。
相關鏈接晉·陳壽《三國誌·魏誌·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談。
老生:老年書生。老書生常說的話。比喻聽慣了的沒有新意的話,猶如陳詞濫調,老調重彈,而非標新立異的奇謀高論、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