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習與性成(1 / 1)

教訓案例

婆婆的“陳規”

婆婆從老家來了。看到6歲小外孫吃飯的樣子,她氣不打一處來。小外孫飯前不肯洗手,吃飯坐在那兒動個不停。低頭喝湯,手也不扶碗,手指頭都卡到碗裏去了。拿筷子不注意正確的姿勢。咀嚼時,張大嘴、出大聲,狼吞虎咽,已經習以為常,毫不自覺。喝湯時發出“唏噓”的聲音好響。拿匙子時,筷子也不放下,攥在手裏,妨礙別人。挾菜時滿盤子亂翻,還大呼小叫的……傍晚,從幼兒園回家的小外孫還在口袋裏帶回來許多“公家”的積木。

婆婆對女兒和女婿說:“孩子這些動作很粗俗,很不禮貌。規矩看來很瑣碎,若養成習慣,就很自然了。文明行為要從小開始培養,反複訓練,不能放鬆。大人要做出好榜樣,日子長了,自然會養成好習慣。”

專家解析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陶行知先生說:“6歲以前培養成功。6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

青少年情緒很不穩定,他們有反抗權勢和習俗的傾向。因此,孩子們常表現出很多怪異行為,看了叫人心煩,令父母們難以忍受。孩子們的言行雖然有的不正常,但父母也不必惶惶不安。每個孩子在青春期間都會經曆“暴風驟雨”,在我們猶如雨露滋潤的良好教育下,養成優良的品格,使自己煥然一新。因此,播下思想、行為、習慣、品德的良種,就能取得命運的收獲。

家庭教育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待人處事,都會不以自己的主觀願望為轉移地影響子女的觀念和行為。父母的形象,或者作為一個楷模,成為子女效仿的榜樣;或者從反麵教訓給孩子以消極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寬嚴有度才能培養出能屈能伸、進退自如、動靜皆宜、既剛且柔的文明的孩子。我們可以用預防法、激將法、獎懲法、轉移法、理解法、嚴格法、誘導法、強化法、活動法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教育誤區

1.缺少榜樣。家長不文明禮貌,不克製禮讓,有失風範,給孩子不良影響。

2.缺少教養。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嬌縱放任,輕慢浮華,難有好的習慣。

3.缺少訓練。偏文化學習,輕品德養成和行為訓練,沒有心靈的淨化、人格的升華和行為的養成,難以形成優雅的風範。

成長故事

難忘的家庭教育

女兒想把杯子洗一洗,但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爸爸聽到響聲,快速地走到廚房。女兒馬上解釋說:“我不小心……”爸爸看了看女兒的手,眼神中有點責備,但更多的是關愛:“小心點!沒有傷到手吧?”看到女兒沒事,爸爸又去忙了。

過了不久,爸爸去參加家長會,老師在孩子們的課桌上擺放著各自近期的作業。

爸爸發現女兒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我永遠也不會忘記爸爸寬容的眼神……以後不管再做什麼事情,我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再粗心大意了……”

一天,女兒問:“我為什麼沒有人緣?”媽媽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你成天是板著臉,還總是微笑著?你說話是用“我”做主語,還是常用“我們”開頭?你在背後說別人好話還是壞話?你對不喜歡你的人是言形於色還是對事無情而對人有情?你平常是否吝惜對別人的喝彩?你是否把別人對你的好,視為理所當然,不知道感恩?

你是否學會聆聽?你是否期望所有人都喜歡你?你是不是喜歡自己?你看到別人比你好,你是不是同樣高興?”女兒知道該怎麼做了……

多少年過去了,女兒長大了,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她說:“記憶最深刻的是我每次遇到困難時,父母親都會和我談心。我們談論的話題很多,關於友誼、堅持、選擇、紛爭、理性……每次談話之後,我都感到自己渾身充滿了力量。時至今日,我還記得和母親並排躺在床上談心的情景……”

相關鏈接《尚書·太甲上》:茲乃不義,習與性成。

習:習慣;性:習性。長期習慣於怎樣的環境,就逐漸養成相應的習性,也叫“習久成性”“習以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