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自私自利(1 / 1)

教訓案例

“窩囊廢”

爸爸媽媽對浩浩視若“掌上明珠”,百依百順,聽之任之,嬌慣溺愛。老師反映孩子的問題,家長要麼謊設借口,要麼包攬責任。他們關心的不是孩子有什麼過錯,而是自己的“寶貝”是否受了傷害,是否吃了虧。

爸爸媽媽經常對浩浩說“吃水果挑大個兒的,吃飯使勁吃。不吃白不吃,反正交過錢了。”“到外麵要厲害點,有人欺負你,你就打他、罵他。”並一招一式地教孩子怎麼打。浩浩和小朋友打架,媽媽把孩子拉回來,罵道:“窩囊廢,沒能耐,就別跟人家打架,你沒長手?你不會打他!打出毛病來,我掏錢給他治!”

專家解析

“不能吃虧”與“占小便宜”是一對孿生兄弟。孩子在“不能吃虧”的教育下,自覺不自覺地沾染上“愛占小便宜”的惡習。久而久之,他們在集體中“鋒芒畢露”,對小朋友不講團結互助,對周圍的一切持冷漠的態度,缺乏愛心與奉獻精神,處處維護一己之利。這樣的孩子,人際關係往往不太融洽,常常性格孤僻,獨來獨往;發展下去,私心膨脹,缺少責任感,是十分危險的。

要對學生進行“五公”教育:追求公民人格完善,培育學生的自我意識;遵循公德基本倫理,養成學生的尊重意識;倡導公益精神,樹立學生的關愛意識;學會公共事務參與,發展學生的民主意識;促進公理世界認同,增強學生的和平意識。愛心是在踐行中生長的,不能隻靠說教,更需要經常實踐,從小事做起。要教育孩子愛家人,噓寒問暖;愛鄰裏,相互關照;愛同學,相互幫助;愛鄉親,扶困濟貧。向受苦的人表達同情,向受困的人伸出援手,為殘疾人提供幫助,攙扶老人過街,為體弱的人讓座,帶迷路的人回家——急人所急,幫人所需,這就是培養高尚的品德。

教育誤區

1.閉關自守。“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的事管好就行了,不要多管閑事”。

2.施惠圖報。“你幫他,他給你什麼好處”,斤斤計較,“等價”交換。

3.沽名釣譽。“你暗中幫助他,誰看見了”“好事要做在明處”。做給別人看的“友愛”,其實是助長虛偽。

成長故事

兩碗荷包蛋麵條

一天早晨,父親做了兩碗荷包蛋麵條,一碗麵蛋臥上邊,一碗麵上邊無蛋。端上桌,父親問兒子:“吃哪一碗?”“有蛋的那一碗。”兒子指著臥蛋的那碗。

“讓爸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親說,“孔融7歲就能讓梨,你10歲啦,該讓蛋了吧?”“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讓!”

“真不讓?”“真不讓。”兒子一口就把蛋給咬了一半。

“不後悔?”“不後悔。”兒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兒子吃完,父親開始吃,沒想到父親的碗底藏了兩個荷包蛋,兒子傻眼了。

父親告誡兒子說:“記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第二次,父親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端上桌問兒子:“吃那碗?”“孔融讓梨,我讓蛋。”兒子狡猾地端起了無蛋的那碗。

“不後悔?”“不後悔。”兒子說得堅決。可兒子吃到底,也不見一個蛋,倒是父親的碗裏,上臥一個,下藏一個,兒子又傻了眼。

父親教訓兒子說:“記住,想占別人便宜的人可能要吃虧。”

第三次,父親又做了兩碗荷包蛋麵,還是一碗蛋臥上邊,一碗上邊無蛋。

父親問兒子:“吃那碗?”“孔融讓梨,兒子讓麵……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兒子誠懇地說。“那就不客氣啦!”父親端過上邊臥蛋的那碗,兒子發現了自己碗裏麵也藏著一個荷包蛋。

父親最後意味深長地說:“不想占別人便宜的人,生活也不會讓他吃虧。”

相關鏈接《晉書·潘尼傳》:憂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興於有欲。《列子·楊朱》: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

自私自利指私心很重,隻為個人利益打算,假公濟私而非舍己為人,大公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