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唯利是圖(1 / 1)

教訓案例

“花錢”與“掙錢”

歡歡上初中,是個富家子弟。歡歡的媽媽在家製訂了“獎勵政策”:疊一次被給1元,刷一次碗給5元……獎金成為一種對孩子勞動的補償和刺激。

歡歡為自己的儲蓄罐慢慢變沉而歡呼起來,他越來越有“經濟頭腦”。替同學寫作業要“小費”;解答同學的問題要“報酬”;不吃學校的夥食,要肯德基和麥當勞送100多元的“外賣”;他還跟爸媽吵著要趕時髦,要買進口的山地車……

媽媽生病,請歡歡倒一杯水吃藥,孩子問:“給多少錢?”歡歡家裏蓋了一座四層小樓,爸爸問兒子:“你挑哪一層?”兒子回答:“我哪層都不要,隻要樓梯。”爸爸疑惑不解,兒子回答說:“誰都要從樓梯過,過一次,我就收5塊錢……”

專家解析

人際關係商品化的結果,首先就淡化了血緣關係,扭曲了親子關係,變成雇傭關係,而強化的是金錢關係;其次家長等於放棄了對子女教育的這一重要陣地,孩子所做的一切全是由於金錢的驅使,有礙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勞動觀念的培養,拜金主義從小就在他們身上滋長起來。當今的孩子是先學會花錢,後學會掙錢,在花錢和掙錢之間有一個真空:理財。沒有經過理財教育的孩子,很多隻知道花錢,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創造財富的能力,更有相互攀比、炫耀財富、揮霍無度、漠視生命的慘痛教訓,正確理財的教育不應該再是一個空白。

由於家長本身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家長本身的觀念和素質不同,導致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上出現了偏差,而這種偏差又直接導致了現在孩子的多浪費、高消費、攀比消費等不良習慣。孩子對於物質的輕易獲得和在家長影響下的享受觀念,對他們的發展都十分不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曆磨難和挫折,家長不要以“愛”的名義提供過多的物質享受,要讓孩子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和獲取相應的報酬。我們要讓孩子循序漸進地學習理財知識。小學開始用儲蓄罐,積攢壓歲錢和零用錢;上初中可開始教給存款、取款知識;高中生學習基金、股票、理財產品的知識。有意識地在孩子麵前公布家庭生活開支細目,讓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費、零花錢的開支情況告訴家長,幫助孩子學會料理自己的錢物。

企業家冉敬芳與孩子簽訂“不繼承協議”;鄭板橋臨終前留給兒子一句大白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再富不能富孩子”,避免養尊處優產生惰性。對於獨生子女,艱苦奮鬥這點尤為重要。

教育誤區

1.心安理得。總灌輸“咱家什麼都不缺,將來你有花不完的錢”的觀念,使孩子不懂得珍惜和節約,養成躺在父母積累的財富上揮霍的惡習。

2.經濟刺激。紛繁複雜的金錢獎勵,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甚至導致不思進取,荒廢學業,影響身心健康和同學之間的關係,真是得不償失。

3.盲目攀比。不區分“想要”還是“需要”,不會精打細算。花錢無計劃,不能量入為出,甚至窮大方,“死要麵子活受罪”。

成長故事

零用錢和壓歲錢

齊齊是個小學生,聽到同學說了一句他的“壞話”,就把人家文具盒摔壞了。

齊齊的父母知道此事後,教育孩子說,損壞別人東西要有說法。一要道歉,認識自己的不對;二要賠償,“花錢買個教訓”。但是,齊齊是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怎麼會有錢呢?齊齊的父母在征得孩子完全同意的情況下,把文具盒買了回來,讓齊齊賠給同學,並且賠禮道歉。但是,買文具盒的錢要從齊齊的零用錢裏扣回來。從此,齊齊再也沒有故意損壞別人的東西了。

齊齊要買台電腦。媽媽提出了一個方案,每月爸媽多給孩子100塊錢作為購買電腦的“專項補貼”,讓齊齊存起來,再加上節日、生日、過年得到的壓歲錢,來實現自己買電腦的願望。一年以後,孩子終於達到自己的願望,他欣喜萬分!

初中以後,爸爸媽媽把給奶奶彙款的任務交給齊齊,培養他的責任心。齊齊十分認真,準時辦好。今年過年,他從自己的壓歲錢裏拿出200元,說:“我也給奶奶壓歲,讓她更長壽!”樂得老人逢人就誇。

相關鏈接晉·葛洪《抱樸子·勤求》:由於誇誑,內抱貪濁,唯利是圖。

圖:圖謀,追求。指見利忘義,一心追逐利益,而非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