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裝腔作勢(1 / 1)

教訓案例

“灰太狼”

雷雷的爸爸一見兒子,就把架子端起來,眼睛鼓起來,話語硬起來。雷雷唱歌,他嫌“吵死了”;雷雷讓他講故事,他說“煩死了”;孩子讓大人一起玩遊戲,他說“沒意思”;雷雷問爸爸:“毛毛蟲為什麼會爬?樹葉為什麼變顏色?狗為什麼總愛搖尾巴?天到底有多高?”爸爸說:“去!

你長大就會知道的!”

有一次,兒子上完一年級的數學課,回來問爸爸:“一棵樹上站著10隻小鳥。一個頑皮的孩子用彈弓打掉了1隻,請問樹上還有幾隻?”爸爸不假思索地說:“樹上應該還有9隻。”孩子大笑,爸爸卻執著地說:“就是9隻嘛!”

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一次次被潑了“冷水”的孩子,覺得家長怎麼那樣不可愛可親,竟然給爸爸起了一個綽號,叫“灰太狼”。

專家解析

一個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當然啦!”“電燈是誰發明的?”“愛迪生。”“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故事說明家庭要求建立平等的關係,任何一方的優越感都會給對方造成心理壓力並產生隔閡,這種家庭中的孩子容易形成怯懦、自卑、自私、叛逆等不健康心理。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僅要有實力,還要有魅力,這魅力就是文化。”文化是一種積澱、素質、涵養和力量,使孩子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獲得生活的勇氣和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能力,增進親子關係。失去童心童趣的家長,因為與子女相距日遠、隔膜日深,也就失去許多教育子女的機會,往往主觀的、“想當然”的因素多,從實際出發的情感相通的因素少。

“不放棄,不拋棄!”家長要掌握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識,注意研究孩子,和他們相知、相近、相親,“蹲下來”交談。這需要家長謙虛,不自滿,肯接受新知,虛心向人請教。教育孩子要謙虛謹慎,自己更要謙虛謹慎。“向孩子學習”不僅是家長不甘落後的心靈寫照,也是在孩子心目中樹立的人格的豐碑。

教育誤區

1.孤陋寡聞。知識貧乏,認為“競爭社會不需要謙虛,隻需要自信、張揚和自我奮鬥”。“謙虛就是虛偽”。對孩子的問題經常自以為是。

2.唯我獨尊。端著“架子”,以“不許挑釁老師”“對孩子不能輕易表揚,表揚會誤導孩子滋長驕傲情緒”。自以為是,盛氣淩人,看孩子一無是處。

3.誤人子弟。尾巴翹得老高,裝模做樣,一味要“乖巧聽話”,以“另類異端”“故意找茬”為由,對孩子或是不理不睬、避而不答,或是“一棍子打死”。

成長故事

鋼鐵不是“恨”出來的——一位生活管理老師的感言

回顧過去,那些“問題”學生行為習慣很差,紀律散漫,不學習,不上進,管起來很費勁。作為整天與他們打交道的老師,怎麼不生氣、不上火、不氣憤呢?氣憤解決不了問題,既傷自己,還會傷害學生。我尋找著有效的方法:

要容得下他們。容得下就是要有容人的雅量,容得下學生的錯誤與不敬。和成長中的學生在一起,當然少不了矛盾和煩惱,有涵養的老師並不是不生學生的氣,也不是軟弱和麻木,而是要練就沉靜、寬和的氣度,能盡力克製自己的情緒,學會對那些“著急上火”的事和“恨鐵不成鋼”的學生隻能進行冷處理。

要能感化他們。作為老師,成天和不同性格、不同習慣的學生打交道,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列寧說“上帝是允許青少年胡說八道的”,既然這樣,我為什麼還要生他們的氣呢?我得正視現實。學生出了問題,我首先從自身找原因。

要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所謂的“問題”學生,他們對老師的真切感情很濃,渴望和珍惜老師的關懷,擔心老師拋棄他們,不容納他們。心胸開闊的老師,都不會因學生一時犯錯誤而疏遠或放棄對學生的教育和關心。隻要我們老師放平心態,容得下這些淘氣孩子,誰還會生孩子們的氣呢?一位學生病時,我僅僅是在午夜時分,給他送了兩次水和藥,他就在畢業典禮上為我鼓掌而拍痛了手。

我體驗到幸福,感受到人間的溫暖。這種幸福和溫暖源於學生,是學生讓我的工作和生活變得崇高、神聖而又如此多彩,這是一種生命綻放的方式。

相關鏈接《西湖佳話·西泠韻跡》:不消著急,他這兩三日請我不去,故這等裝腔作勢。

腔:強調;勢:姿勢。故意裝出一種腔調,虛張聲勢,裝模作樣,做出一種姿態。比喻故意做作,而非神情自若、落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