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欲速不達(1 / 1)

教訓案例

幼兒園教上小學課程

張女士最近正在為4歲的兒子不願上幼兒園而苦惱。兒子不願上幼兒園,找借口在家休息了幾天之後,怎麼都不願再去,甚至變得有些“木訥”,總是發愣,仿佛總在思考什麼。

原來,孩子正在“幼小銜接”,老師對家長說:“領跑的孩子一定有後勁。學習安排得很緊湊,每天作業寫到九十點鍾,一天不去,就不容易接上了;跟不上,就更不愛學習了……”

專家解析

培根說過:“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關鍵是怎麼學?早期的智力開發要有尺度,一味強調開發而忽視孩子的天性,會增加損害正常心理發育的危險。一些不正規的“早教”成為“心理虐待”,很多“情感冷漠”與早年“愛的缺乏”有關。

有的家長誤認為,“超前教育就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過早教孩子識字、認數、做計算甚至背唐詩、學英語、做智力訓練題,違背了兒童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往往導致孩子失去極其寶貴的學習興趣,造成一學習就情緒緊張。因為所學的知識沒有了新鮮感,隨之而來的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聽講不認真,學習態度浮躁,導致學習興趣不高,成績下降,後勁不足,是許多上過學前班孩子共同的弱點,還會誘發厭學傾向,成為本末倒置的“揠苗助長型教育”。

學前教育重點不是學習專業知識,而重在培養讓幼兒終身受益的良好品質、行為習慣、情感態度和求知欲望。小學學的知識其實並不很難,培養了學習興趣,學習就有後勁。領跑的孩子不一定有優勢和後勁,恰恰因為在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課程,既折騰了孩子,又折磨了老師和家長。幼兒的識字、背詩、算題多半是機械記憶,並不可能完全理解。如果孩子在學前班學了拚音但發音不準,學了寫字但筆畫不對,上小學以後,老師再糾正就會非常困難。

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問題不完全是幼兒園的責任,它深刻地受到傳統文化、教育體製、社會觀念、就業和升學壓力的綜合影響。應當從強化政府責任,完善辦園體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麵尋求問題的根本解決之策。

教育誤區

1.狹隘的奮鬥。隻強調“刻苦”不重視“樂學”,隻關心孩子的“成績”,不關心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2.強加的目標。一廂情願,給孩子製訂上有名的小學、中學、大學的目標,忽視孩子的自身條件和全麵素質。

3.不當的教法。或熟視無睹,或揠苗助長,或老生常談,或訴諸武力,結果適得其反。

成長故事

我和女兒的“路程”

女兒小時候特別愛吮手指頭,屢禁不止,越不讓她吮,她越吮得來勁。為了不讓人看見,她一個人躲在小角落裏,吧唧吧唧吮個不停。我和她爸爸商量後,允許她吮,但要按規定時間吮,吮不夠時間還不行。於是放學後,她便在屋子裏大大方方、高高興興地吮。可是有一天,她吮著吮著,自己“噗嗤”一聲笑了,從此,對吮手指頭失去了興趣……

她8歲的時候,非常喜歡劃火柴,一盒火柴,一不小心,就會劃個精光。我說:

“好啊,我們家所有用得著“點火”的事情都由你來做。”之後,家裏點爐子,點燈的事情都要她來做。有時,她正在和小朋友玩耍,我們都喊她回來“點火”。沒出兩個星期,女兒對劃火柴不僅失去了興趣甚至開始厭煩起來……

後來,我給她買了小黑板和粉筆,她每天都教鄰居家的小孩子識字。她曾經得到我送的漂亮的芭比娃娃。接下來,她經常給娃娃做新衣服。她做的衣服剪裁還不夠細致,針腳也不夠整齊,可是非常有創意。在我的指導下,她漸漸學會搭配色彩和花紋。女兒從小喜歡隨著伴奏的音樂唱歌,我給她買了錄音機、磁帶,後來又買了MP3、MP4……現在她已經出了自己的專輯,我是她忠實的歌迷。

相關鏈接先秦·孔子《論語·子路》:勿欲速,勿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也。

速:快;達:達到。因為急躁魯莽,一味求快,拔苗助長而招來失敗,而非水到渠成,結果弄得昏天黑地,達不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