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忙碌的家長和無奈的學校
剛過完年,各個學校初中的招生工作就開始了。許多家長都忙著準備孩子的材料,“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競賽獲獎證書”“體育等級證書”“藝術考級證書”林林總總。家長在比誰的證書多,誰的獲獎級別高。一位孩子還在小學四年級的家長也來“取經”,省得到時要上“好學校”提心吊膽的。她說:盡管有很多孩子是憑實力獲得各種證書,但是也不乏向老師“要”的,班主任“送”的,自己仿製的證書,“請”老師“混水摸魚”蓋章的;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在取消“小升初”升學考試的今天,“擇優錄取”不麵試,不看證書,看什麼呢?
專家解析
擇校問題是這些年社會上一個熱議的話題。群眾要求子女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與提供不了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的矛盾十分突出。這個矛盾的形成也是多方麵的,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支持有關,與教育的結構和工作重點有關,與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有關。辦好每所學校,為所有適齡兒童提供平等的入學和升學機會,最基本的就是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的基本點是有尊嚴的老師培育出有尊嚴的學生。我們無須指責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升學材料“化裝”“美容”的種種做法,因為常常是“無奈之舉”。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尊嚴就是自尊和尊重他人,既是人格,也是基本的人權受到保障。在學校的教育過程當中,作為教師和家長,一定要遵循職業道德,尊重和愛護每個孩子的人格,不要損害他們的尊嚴。在自尊和自愛、尊重孩子的教育氛圍當中,才能培養孩子學習尊重自己和學會尊重別人,這是力量的象征,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尊嚴感。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沒有誠實,就沒有尊嚴。誠信是人生路上的一麵“鏡子”,是每個人的“形象設計師”。誠信同時也是一項職業道德要求,適用於各行各業。說實話,辦實事,對成績不誇大,對缺點不隱瞞。如果不講誠信,卻沒有得到懲戒,便容易給他人產生效仿或僥幸心理,導致誠信的缺失。
誠信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中進行的,不管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老師和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教育和影響著下一代。對出現的誠信問題要理智處置,從根本上矯治,這是培養孩子誠實、正直品質的道德情感基礎。
教育誤區
1.言而無信。社會上的“忽悠”等不誠信行為,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2.功利主義。認為“老實人吃虧”“不做白不做”“世故的人占便宜”。
3.“麵子”工程。看重表麵,忽視實質;重視名聲,忽視內涵;甚至不惜代價,不擇手段。
成長故事
一杯熱豆漿
一天,我去接上幼兒園的兒子放學。因為惦記著一場久盼的球賽,我舉著兒子嬉鬧著跑回家,上電梯時,兒子突然想起什麼似的,說:“還沒買豆漿呢!”
小家夥每天放學都要在半路的小豆漿店買一杯熱豆漿,回到家裏睡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喝。我說“家裏有椰奶”,其實是我不想再返回去。
兒子麵有難色,堅持要喝豆漿。我說:“一天不吃豆漿也沒關係。”
兒子眼眶一下子就紅了,說:“可是阿姨還等著我呢!”他說的阿姨,是豆漿店的老板娘,每天上學路過豆漿店時,他都會對阿姨說:“給我留杯豆漿啊!”
我則勸說兒子,阿姨肯定關門休息了。
兒子聽了“哇”的一聲哭了,說:“我說了讓阿姨留,她一定會等我的!”
看他哭得那麼傷心,讓任何一個想當好爸爸的人都強硬不下去了。我一狠心,把電梯重新按回到一樓,往半路上的豆腐店走去。
豆腐店老板娘已打掃完店鋪,正坐在門口,她的身後,放著一個水盅,盅裏用熱水燙著一杯豆漿,那是給兒子的。
我向她講了剛才忘記買豆漿、兒子哭鬧的事,老板娘笑得一臉紅光,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收錢。她說:“這麼小的娃娃,知道講信用,再送他100杯都值!”
相關鏈接《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隻憑外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如衣貌取人,而非量才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