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玩世不恭(1 / 1)

教訓案例

死亡日記

2008年10月4日,在山西某中學,入學不到一個月,沒有任何仇怨,揣著3把利刀的16歲學生李明,連捅老師4刀,導致老師出血過多而身亡。凶手麵對慘境,不以為然,語無倫次地說著自家如何有錢,他如何恨老師……

李明在題為“死亡日記”中寫道:“我已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著像一個死人,世界是黑暗的,不光是老師,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學也是,他們歧視我,我也不會尊重他們,我的心靈漸漸扭曲。我采用這種極端的方法,我知道我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一條通向死亡的道路……”

專家解析

“一失足成千古恨”。本不該發生的悲劇卻發生了,還沒有開放的花朵卻凋零了。

我們要培養青少年的樂觀品質,是最為積極的性格因素。應當讓青少年認識到人生道路上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既有順境,又有逆境;充分相信在人生的曆程中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老舊事物,對人的前途和命運充滿信心和希望。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總對人生的前途充滿信心,能夠正視困難和挫折,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積極克服困難,在逆境中奮起,用自己的行動改變和把握自己的命運,腳踏實地去追求人生目標,鍥而不舍地創造人生。

“車輛急轉彎,極易甩掉人”。處在“心理危險期”的青少年對應激事件最消極、最極端的做法就是自殺和殺人,其心理狀態一般經過四個階段:

先驅階段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宣泄和平衡的路徑,出現抑鬱、適應困難、學校恐怖和冷漠症,繼而產生自殺和他殺的意念。

傾向發生階段伴隨內外環境影響,出現煩惱、敵意和攻擊性,進而演化成自我懲罰、社會報複、孤獨寂寞、心理變態。因精神抑鬱導致食欲不振、煩躁失眠、悲觀厭世、暴力傾向強化。

可逆階段自殺和他殺的傾向繼續發展,但對人生尚有留戀,徘徊猶豫。對殘暴行為具有可預測性,及時采取幹預措施,可使不良傾向逆轉。

決定階段絕望的意念強烈,得到自我心理認同。當無助感和絕望感提升到這一階段,可導致自殺和他殺行動的發生。

自殺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他殺是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每個自殺或他殺的人都會直接地影響到周圍至少5個人,使他們長時間難以擺脫心理陰影,而且極易產生模仿心理。明星這樣的公眾人物自殺不但給親友造成傷害,還可能給大眾,特別是他們的粉絲群體帶來巨大的失落感,更可能對脆弱群體帶來困擾,激發和加劇有些人埋藏在心中的不安情緒,強化原本已有自殺傾向的高危人士的尋死欲念,激發其自殺衝動,加速其將自殺念頭付諸實行,引發係列模仿自殺事件。因此,要進行長期的心理援助、思想教育和法製教育。

教育誤區

1.糾葛紛擾。孩子屢受刺激、傷害或打擊,使孩子自卑自憐,自暴自棄。

2.數罪並罰。“新賬、舊賬一起算”,把孩子當成“替罪羊”,往身上撒氣。

3.心灰意冷。過多埋怨、指責,使不良情緒鬱結不散,導致心理畸形變態。

成長故事

暗示的誤導與指引

小克有強烈的好奇心,經常驅使他想出“新點子”,令父母大傷腦筋。他曾撐著雨傘從7米高的跳台上跳入水中;工人修樓頂,他順著吊物的繩索滑下來,兩手磨起了一層血泡……最近,廣播和電視反複報道青少年自殺的新聞,有的是跳樓,有的是跳橋,有的是喝農藥,有的是上吊,還有的是開煤氣……

他看了報道後說:“我就是想知道自殺是什麼滋味!沒事兒,就是想試一試!”

媽媽感到非常震驚,很難辦,但她沒有簡單地向小克說教,而是想出這樣一招妙計:她買了一隻大公雞,讓小克幫著殺雞,雞脖子上流著血,慘叫著滿廚房亂撲騰,弄得牆上、地上都是血。小克看到公雞渾身抽搐、翻著白眼、痛苦不堪、滿地打滾的樣子,真正了解了自殺可不是好玩的!

第二天,小克來到學校,告訴老師說:“媽媽說人自殺比雞被殺還要難受得多,我可不自殺了!”

相關鏈接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顛倒人》:餘鄉殷生文屏,畢司農之妹夫也,為人玩世不恭。

玩世:以消極、玩弄的態度對待生活;不恭:不嚴肅。原指輕視或嘲弄當時的禮法,後指逢場作戲,不小心謹慎,凡事都采取不嚴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