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我就是棍棒打出來的!
14歲的良子表現有些怪癖,總有心理秘密,不願意告訴別人。期末考試他兩門不及格。在家長會召開的前一天,他拿走了爸爸媽媽準備交納的購房款4萬元,留了一張字條,上麵寫著:“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我不是學習的料,我拿了你們的錢,今後會還給你們的。我去闖天下了!”
家長和學校在擔驚受怕中到處尋找,甚至在報紙和電視台登出“尋人啟事”。一個星期後,在外地找到了良子。校長讓父母把孩子帶到學校,問清了原由。原來,爸爸要孩子這次考試前進10名,結果孩子考“砸了”,按照慣例,爸爸肯定會拳腳相加的,孩子不願皮肉受苦,於是就出走了。
校長了解了情況,讓爸爸表態不要對孩子施加暴力,爸爸卻回答說:“我就是棍棒打出來的!我現在不是成才了嗎?”校長讓家長帶孩子回家反省,對孩子絕對不能動手……第二天,媽媽打電話給校長,說:“你的話挺有用的,我老公沒有打孩子,但是,我家的碗和盤子給他砸碎了七八個……”
專家解析
父母操之過急,認為“不打不成材”,用打罵代替教育,究竟是在“拉孩子”還是在“推孩子”?父親的衝動不僅失去了教育孩子的良機,而且更容易在親子之間出現抵觸、憤恨和對抗。由於父母和子女所生長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盡相同,因此,或多或少會有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為何不去適應彼此的差距,然後接納和縮小差距呢?
心理學上把青少年時期叫做“閉鎖期”“心理狂飆期”。這時的孩子情緒不穩定,有時非常高興,看誰都好;忽而心境不好,唉聲歎氣,煩躁不安。這是這個時期特有的現象。要全麵關心孩子,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幫助渡過心理的難關。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爭強好勝,喜歡競爭,好衝動、好表現,但幼稚脆弱、能力不足而不能勝任。
“代溝”不是壞事,反而代表一種進步,隻有在進步的社會中才會有這種現象。
青少年在這段時期應完成的使命便是“健全自我”“完善自我”。所以當子女和父母意見不同時,表示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隻要有道理,父母都應該幫助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或許子女現在的意見與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遠不相同,等到他漸漸成熟起來,就會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了。
教育誤區
1.“黃荊條子出好人”“老子打兒子不算犯法”。家庭環境不良,無休無止的爭吵和打罵,使孩子感到在無愛天空下的痛苦和灰心。
2.“樹大自然直”。放縱孩子為所欲為,放棄成人的教育責任,挫傷和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甚至讓孩子變得狡猾和凶狠。
3.“恨鐵不成鋼”。對“不爭氣”的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隻顧眼前,不顧長遠;隻看考試分數,不管孩子的道德品質。
4.“就是要扳這個勁”“我養的孩子就得聽我的”。拗著孩子,對著幹,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在毫無自我保護能力的很弱勢的孩子身上。
成長故事
恍然大悟
女兒在全年級的演講大賽上出了醜,因為過度緊張,忘了詞,而不得不退出比賽。遭遇失敗的她非常沮喪,一連好多天都是軟綿綿的,不能從陰影中自拔。
我覺得應該幫女兒一把了。晚上,我故意用隨意的語氣問道:“女兒,還在為演講的事情難過嗎?”“是呀,我覺得很丟臉,在全年級同學麵前抬不起頭來。”女兒還是很沮喪。“但是,你不覺得有勇氣參加這次比賽,就已經做得很成功了嗎?好多同學還沒有這樣的機會呢!任何事情都要一步步來!不可能一口氣吃個胖子。”我繼續開導她。“可是有很多同學笑話我。”“他們笑話你肯定是不對的!他們如果在舞台上,說不定還不如你呢!笑話別人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很無聊,而且自己也不自信。你幹什麼要和他們斤斤計較呢?大度容人反而是有風度的表現……”我說了許多道理和哲理故事。
女兒恍然大悟,終於振奮精神,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相關鏈接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耶?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
為:做。是指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隨心所欲甚至胡作非為;而非安分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