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小老虎”的故事
這一天,幼兒園正在上音樂課,老師叫魯魯站起來把新教的歌唱一遍。魯魯有些地方唱錯了,引來小朋友一陣笑聲,魯魯氣得漲紅了臉,抓起坐在他旁邊的斌斌的手臂就咬了一口。斌斌疼得大哭起來,手臂上留下了一道牙印。“小老虎又咬人啦!”小朋友們都責怪魯魯。原來,魯魯“小老虎”的稱號就是這麼來的。
老師把魯魯拉到旁邊,對他說:“魯魯,因為你唱歌沒有唱好,小朋友們笑你,所以你心裏不舒服,就咬人了是嗎?”魯魯“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老師指著斌斌手臂上發紅的牙印對魯魯說:“你覺得不舒服就咬了斌斌,可是斌斌多痛啊!想不想叫斌斌也咬你一下,試試痛不痛?”“不要!不要!”魯魯急得叫起來:“我媽媽咬過我的臉蛋和小腳趾,一點不痛!”
媽媽下午來接魯魯時,知道了孩子咬人的事。媽媽對老師說:“小孩咬一口,又不疼,幹什麼小題大做!”說著,拉著孩子氣呼呼地走了……
專家解析
家長應當知道,孩子所生活的班集體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心理環境。運用集體的力量進行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離開了老師,單靠家長單方麵的力量是教育挽救不了品德不良的孩子的。明智的家長,總是積極與學校配合,與老師保持密切聯係,形成教育的合力,創建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幫助孩子克服缺點,糾正錯誤。
家長要相信,隻要教育得法,有耐心、有毅力,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犯錯誤的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應當樹立這個信心。
責難老師是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的不當現象,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孩子受到老師批評,家長因缺乏全麵或客觀分析,在不了解批評背景和過程的情況下,表現出對老師的不滿和責難。有些家長則因為偏袒孩子而責難老師。二是老師在教學水平和教育方法上確有不足,因而責難老師。不管哪種表現,隻要是在學生麵前進行的,而且是責難的性質,都是有害的。對老師的責難,如果表現在對老師批評教育活動的評價上,就勢必會起到阻斷師生情感橋梁的作用,客觀上破壞了師生教育關係。它會削弱孩子對老師的信任,助長其錯誤態度和錯誤行為,嚴重抵消老師的教育作用。這樣的學生還會在同學中散布對老師的不滿,也會因此而對老師吹毛求疵。責難老師不但不利於孩子認識和改正錯誤,反而會使其滋生新的不良品質,有害於集體的健康成長。
家長和老師隻有真誠相待,才是可以信任的。用真誠培養真誠。用愛心交換愛心,用信任取得信任,是培養真誠的根本原則。
教育誤區
1.自以為是。成人的眼睛往往隻發現孩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往往反映成人的問題。戴副“消極的眼鏡”,不看孩子的閃光點、生長點,專看孩子的缺點。
2.直來直去。不講究態度和方式,不計較時間、地點、環境等說話場合。
3.感情用事。有過多責難老師行為的家長,其子女一般都很難教育,發展也都很不理想。
成長故事
一位“得理不讓人”的母親
母親非常疼愛子女,但是她容不得孩子爭辯,兒女一頂嘴,她氣就更大,罵得更凶。本來就不很馴服的孩子,經她這一罵,更是不服。於是母親氣急了,就翻舊帳:
“小學時我就再三提醒你,要你好好讀書,你不讀。中學時上課愛說話,聽講不認真,現在考試不及格。除了玩耍,你哪門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掃地還要我掃第二遍。玩,玩,你玩死這條命算啦!”
這些,女兒不知聽過多少次了,也厭煩透了。因而母親數落完了,女兒不但沒有對自己的錯誤有什麼認識,反而更反感、更抵觸了。
上了家長學校以後,母親明白了:做父母的在責備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動”
感情絕不能“傷”感情,由於“恨鐵不成鋼”,把自己的不滿一股腦兒全部發泄出來了。隻有就事論事,冷靜而客觀地分析孩子所犯錯誤,講明道理,使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認識到自己的不對,而產生悔改之心,這樣才能收到教育孩子的好效果。從此,她改變了過去“得理不讓人”“窮追不舍”的做法。
相關鏈接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強詞:強辯;奪:爭。指無理強辯,沒理硬說成有理,甚至蠻不講理;而非以理服人,理直氣壯,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