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打死生母的悲劇
2000年,在浙江一個富裕的城市,發生了一起震驚社會的慘痛事件:某中學高二學生徐力,用鐵榔頭打死了生他養他的母親!
在和媽媽共同生活的17年中,徐力聽媽媽講得最多的話是“你真笨”“你太沒出息了”“你怎麼不如人家,人家考試能考前三名,你為什麼不能”……可以說,徐力是在媽媽的責罵聲中長大的,他的內心感受是什麼呢?他氣憤被責罵,因而產生了反抗的心理。這種反抗的心理越來越嚴重,最後終於爆發出來。
出事那天,因為看電視這點小事,媽媽又開始了無休止的嘮叨:“我不會給你第二次考大學的機會,你考不上重點大學,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沒有關係!”當時,徐力感到委屈至極,他想的是:“我已經盡力了,你為什麼老對我這樣!”衝動之中,他舉起鐵榔頭,朝母親的頭上砸了下去……
專家解析
父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卻常常得不到子女愛的回應。原因在於做父母的還沒有學會怎樣愛孩子,而一味推行強權和說教;不是尋求理解和感動,忽視了安慰和叫好。求全責備,在父母看上去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每日不休的責罵,便是自己“世界的末日”。孩子的成長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陽光”。孩子有著天然的自戀,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心理學認為,最讓人擔心的冷漠就來源於極度的自戀,它是愛的能力缺乏的人格缺陷,直至失去了理性!
在親子雙方缺少溝通和信任的情況下,在所難免的是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引發一場戰爭,而戰亂的最後,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是輸家而導致心理崩潰。我們告誡孩子不要重犯錯誤時,必須了解孩子的心理,弄清事情的原委。對孩子的過失不誇大,也不掩飾。責備時,冷靜而不失熱情,不使用偏激的語言,字字句句都說在理上。要使孩子感到親切,感到大人是講道理的,完全是為了自己好,因而樂於接受。絕不能使孩子感到極大的委屈、冤枉或者蠻不講理。
親子信任的基礎是平等,關鍵是尊重。關心不是一味迎合,體貼不是包辦代替,民主不是放棄啟發和引導,嚴格不是苛求和強製,更不靠武力手段。家長要做到鼓勵不過頭,批評不過分,因為信任給以孩子勇氣,關心給予孩子溫暖,民主給予孩子才能,嚴格給予孩子毅力,理解給予孩子理智。
教育誤區
1.當頭棒喝。不許有不同聲音,不能廣開言路,一聽“告狀”就“變臉”、就“發火”,不允許孩子申辯和表白,過於苛吝。
2.摧毀欲望。如“不要和學習不好的孩子玩”“不要和男孩子來往過密”、“不要和女孩子走得太近”,使得孩子拘謹膽小,或投機取巧,或離心離德。
3.愛的剝奪。得不到溫暖,父母要求不一,不當懲罰,過分苛求,不良誘惑,角色混亂,惡性競爭,殘酷冷漠。
成長故事
一位成功企業家的回憶
小時候,母親經常要我去買東西。經常我不是買錯了就是買漏了,母親從不責罵,隻是說“明天再去買回來。人在犯了錯誤時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關懷”。這樣就養成了我“把要做的事都寫在紙上”的習慣。
上小學時,我玩得過分導致成績退步了。當我把成績單交給父母時,他們看看成績,然後看看我的臉。當然,我覺得很不好意思,等待著挨罵。然而他們卻沒有罵我,這反而使我更加愧疚,決心以後一定要好好讀書。
念中學時,校風非常嚴格,課堂上答不出問題,就要留校補課。老師用心良苦,而我們卻並不感激,而且抱著憎恨的態度,隻想如何在學校搗蛋。我和一群學生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搗毀了存放軍訓教材的教室。回到家裏,我準備接受母親的責打,但是,母親卻隻說:“現在你要後悔也來不及了,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這次滋事的後果,你心裏有數,所以我也不再說什麼了。你就想想將來該怎麼辦吧!”這些話比任何叱責更令我深感內疚,於是,我發誓此後絕不再給父母帶來任何麻煩了……
相關鏈接宋·劉克莊《代謝西山啟》:君子未嚐持求全責備之論。
求、責:要求的意思;全、備:完備,完美,齊全。對人或對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甚至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