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真實的故事
小路今年5歲,她多次問自己的家人:“我是從哪裏來的?”
爺爺回答說:“你是從胳肢窩掉下來的……”
奶奶說:“你是從媽媽肚臍眼裏出來的……”
爸爸說:“你是爸爸媽媽疊的千紙鶴變成的……”
姑姑說:“你是從垃圾箱揀來的……”
小路放學後就守在小區的垃圾箱旁邊,不回家,一心想揀個小弟弟回家,可是,沒有揀到。她問媽媽:“到底我是從哪裏來的?”
媽媽說:“你是我蹲馬桶蹲下來的……”
專家解析
這下,小路害怕了,她想:“哪天我大小便,拉出個弟弟,那麼髒,怎麼辦?”
成人要牢牢記住自己曾經是兒童。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家長的啟蒙教育很關鍵。
其實爸爸媽媽和孩子一塊兒看電視,看到動物世界中小動物做媽媽的畫麵。孩子喊著:
“貓媽媽生小貓了!”這時媽媽就趁機說說“貓媽媽生了小貓,媽媽生了你……”,借機會自然地回答了“我是從哪兒來的”這個不太好回答的問題,也是向孩子進行了早期的健康啟蒙教育。人們往往會經曆“經典”的成長的過程:老爸和我……
4歲:老爸什麼都知道!
6歲:我老爸比你聰明,比你厲害!
8歲:爸爸不是什麼都懂……
12歲:唉!課堂上教的,老爸也答不出來!
14歲:嚇!老爸真死板,連追星都不知道!
21歲:他?我的天?他實在落伍,老土!無可救藥!
25歲:老爸對我了解太少了!(父母委屈成了“銀行”)35歲:也許老爸說得有理。(他自已當父親了)45歲:老爸,生薑畢竟還是老的辣!
50歲:如果老爸還在就好了!我真想知道這事,他會如何做……
由此說明,孩子都經曆一個“知易行難”的成長過程,需要悅納、諒解和教育。
教育誤區
1.糊弄搪塞。對孩子由於好奇心而提的問題,沒有耐心解答,而是用假話、神話、迷信的話來敷衍了事。
2.強權壓製。不注意態度和技巧,不尊重孩子應有的自主權與隱私權;遇事不與他們商量,不傾聽他們的意見。孩子一有獨立意識,便極力壓製。
3.盲目責怪。孩子出了事情,不調查原委,不分是非,一股腦兒怪罪。孩子頂撞,沒好聲氣,不問是否受了委屈而撒氣,劈頭蓋臉地數落,引起更大逆反。
4.口徑不一。父母之間或與老師之間教育口徑不一致,導致孩子無所適從,就會尋找有利的一方;得到了支持後要求會更高,而對另一方的對立更加強烈。
成長故事
魯迅先生的教育藝術
魯迅老年得子,對兒子非常疼愛。但是,魯迅絕不寵慣孩子,很注重教育的藝術。魯迅認為兒童應當幸福地度日,他認為小孩子遊戲和玩耍是“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經常順路去玩具攤,挑些有益於孩子身心都能獲得健康發展的好玩具。有一次,魯迅給兒子買了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兒子在爸爸的指導下學會了敲打釘子,玩“蓋房子”的遊戲。
魯迅尊重孩子,對孩子由於好奇心而提出的問題,總是耐心地解答。兒子小時候想象力很豐富,常提一些有趣的問題,而且挖根問底。有一次,他爬到爸爸腿上,問:“爸爸,你是誰養出來的?”“我的爸媽養出來的。”“你的爸媽是誰養出來的?”“是爸媽的爸媽養出來的。”“爸媽的爸媽,一直到最早的時候,是哪裏來的?”魯迅便告訴他:“等你長大一點,讀書了,先生會告訴你的。”
相關鏈接清·吳趼人《痛史》:諸將或言固守待援,或言決一死戰,或言到臨安求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莫:不能;衷:折衷,斷定;是:對。不能斷定對錯。指眾說紛紜,分歧很大,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