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紙上談兵(1 / 1)

教訓案例

鞭長莫及的媽媽

有一位中學老師,她管教的學生遵紀守法,學科成績好。對子女的要求也甚嚴,家規一套又一套。由於她長年這種模式的訓練,孩子顯得拘謹、怕事、被動。

有一天,學校裏舉行觀摩教學,她未能回家。孩子們中午放學回來,就在沙發上坐等。母親沒有回來給他們做飯,他們也就餓了一個下午。下午放學回來,母親問他們:

“中午吃了些什麼?”他們說:“沒有吃。”母親問12歲的姐姐,家裏有快餐麵,為什麼不取出來泡了吃。姐弟倆卻說:“你沒有講呀!”

同樣的情形。那位老師在做菜,發現醬油沒有了,而家裏又適逢來客人,不能馬虎。於是,她叫女兒上街去買。不巧,那天雜貨鋪盤點,關了門,隻在門前擺了一個小攤,攤上沒有瓶裝醬油,隻有塑料袋包裝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都有。女兒由於母親沒有吩咐可以買袋裝醬油,不敢買,結果空著手回家了。

專家解析

傳統的教育和現代人發展多元化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越來越明顯。家長強製性把孩子納入鑄就希望的社會模式化軌道,違背了人的多樣性、生命的多樣性、生命潛能發展的多樣性以及現代人成長的多樣性規律。這些孩子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麵前顯得這樣無能,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學校和家庭常常被管得過嚴,而形成了膽小怕事的被動習慣。這些孩子隻知道聽從大人的吩咐,他們既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沒有自己的判斷力,當然也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創造性了。

學校教育對人的要求過於模式化,造成“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影響;家長的“望子成龍”的思想導致對子女畸形的病態的“愛”。奢望是家長的主觀願望,苛求把家長的這種願望移植給孩子,強迫其接受並為之奮鬥,因此孩子對奢望的內容可能感興趣、一時感興趣或根本不感興趣。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使奢望成為空想,一經苛求就會一律地成為沒有興趣的事情,這是苛求反作用於奢望的形式。

家長和孩子要學會自我解放,從防範和隔閡中解放出來,從功利和世俗中解放出來,從依附和盲從中解放出來,從傳統和壓力中解放出來,從本能和束縛中解放出來。

教育的康莊大道就是用知識激活知識,用心靈激動心靈,用品德化育品德,用素質提高素質,用人格激勵人格,用生命激揚生命。

教育誤區

1.“牛不喝水強摁頭”。強迫孩子去做甚至超負荷地去做毫無興趣的事情,不但學習效果不會好,而且不利於孩子個性和特長的發展。

2.“驢唇不對馬嘴”。本來可能成為某方麵人才的孩子,卻因為教育行為不當而被毀掉了興趣和愛好,結果事與願違。

3.“你就是不行”。忽視日常生活中的培養,孩子始終不能擔當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丟三落四,缺乏條理,不能堅持,能力也比較差。

成長故事

理智的愛

在靈靈很小的時候,父母對她的愛就充滿了理性。全家人出去玩的時候,2歲的靈靈也會背著一個小背包,裏麵放著自己的奶瓶和嬰兒濕巾。靈靈學步的時候經常摔跤,每一次,父母都會說:“乖女兒自己能站起來,是不是?”當孩子自己爬起來,父母就會說:“寶貝,你真棒!”

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告辭的時候,大家在門廳換鞋,發現調皮的小狗把靈靈漂亮的蝴蝶結鞋帶弄丟了。朋友夫婦熱情地幫忙。靈靈的媽媽婉言謝絕道:“讓靈靈自己來處理吧!”隻見4歲的靈靈鎮定自若,從頭上摘下橡皮筋,比劃了一下,有些笨拙,但卻穩妥地把橡皮筋纏在鞋子上,鞋子又可以穿了!

靈靈12歲了,她的父母是這樣對她進行性知識教育的:

不要跟著不認識的人走,尤其是不認識的陌生男人;在學校,要和同伴一起去上廁所;天黑了,外出要和家人打招呼,得到允許才可以外出……

媽媽還為她假設了很多情況,考考她應該怎麼辦?

“如果有男生在他父母不在家時,要你和他一起回家,你怎麼辦?”媽媽給出的答案是:“不!告訴大人。”

相關鏈接《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嚐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紙:書上;談:談論;兵:用兵。指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饑、空頭支票、誇誇其談,而非埋頭苦幹、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