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獎勵與懲罰的背後
小張的班級定了個規矩,誰遲到就罰款,遲到1分鍾罰款1元,遲到5分鍾罰款5元。這天,小張因為大霧天氣,公交車開得慢,結果遲到了10分鍾,他想“10分鍾是10塊錢,夠我打兩桌台球呢!”於是他到學校旁邊的台球室去打球了。第二天,他讓姐姐幫他在醫院補了一張“病假條”……
小李的班級有個公約,誰被宿舍管理老師扣分,就要接受在班級的處罰,打掃教室一個星期,結果小李因為疊被子來不及,被老師扣分了,打掃了一個禮拜衛生。第二個星期,他再也不睡午覺了,靠在床邊,等著起身鈴響……
小吳的學校實行“好人好事三聯單”
製度。做了好事可以“加分”,做了壞事要“減分”,隻有達到一定分值,才可以當“三好”學生。這學期,小吳因為在教室裏打球被扣了分,為了當上“三好”學生,小吳想到了做好人好事可以加分的規定,他把自己的手表交到了學生處,得到了“拾金不昧”的加分。可是,當他告訴家長自己的手表遺失時的神情,使有經驗的媽媽看出來他是在撒謊,他的“如意算盤”破滅了……
專家解析
我們在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但是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遵循的是兒童青少年成長的規律,突出體現在探索和揭示“以人為本”的教育規律,著眼於至真、至善和至美,是人的有尊嚴的和諧發展。
在教育的過程中,規章製度肯定是需要的,但是,學校管理要“製度化”,更要“人性化”,要讓人感受到關愛、和諧和尊重。老師也應該同樣尊重學生,因為尊重是相互的,是不分性別、年齡、職業的。現代社會的師生應該是朋友關係。老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自強精神和自立能力。對任何現象我們都要多加思考,就是做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然後再下結論,決定自己的態度和對策。教育麵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凡事總要先問幾個“為什麼”,不輕易下結論,不貿然行動,以求態度和行動的正確。深入思考的反麵是盲從,盲從必然導致判斷的輕率、行動的魯莽、教育的失誤。用理智戰勝情感很重要。動之以情,就是用最真摯的情感去打動孩子的心,開啟他們的心靈。曉之以理,就是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懂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教育誤區
1.無視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的探究當作“歪門邪道”,不鼓勵提問。不引導多觀察,多實踐,多思考,急於求成,急於下結論。
2.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個“傻子”“什麼都不懂”,沒有“長大的感覺”,沒有“既對自己負責,又對他人負責”的意識。
3.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不善於保護學生的尊嚴,動輒監視、懷疑,當眾“出醜”,反複揭短,甚至把學生當作工具,滿足自己“評優”“績效”的虛榮心。
成長故事
一堂出人意料的實驗課
長期以來,上實驗課我始終覺得是一件痛苦的事,經常是自己喊破了嗓子,學生仍就我行我素,於是教師講教師的,學生做學生的,平日課堂中的默契在實驗課中蕩然無存,常常有打敗仗的感覺。處理好知識與動手的關係始終是難題。
這一次,我隻是無奈地滿足學生急於動手的心理,一上來就做,把困難留給學生,等學生“新鮮勁”過去,再把實驗中暴露的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對於實驗中遇到的困難他們迫切希望知道答案,真是兩全其美。
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天性,這個成人耳熟能詳的道理卻被我們一次次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帶給我們苦惱的其實不是學生,是我們自己!十三四歲的孩子在我們麵前表現的“亂動”“不守規矩”不正是他們天性的流露?而實驗課不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其實,學生的自學能力遠比我們想像的好得多,在他們需要時自會很快找到答案,而這種尋找是主動的,積極的,探究式難以忘記的,也是我們一直想追求的。
一節課結束,沒有嘶聲力竭的呐喊,沒有囉囉嗦嗦的語言,老師和學生都很輕鬆,原來實驗課也可以上得如此愉快!這是一次情急之下的偶然,但卻帶給我意想不到的快樂和無盡的反思……
相關鏈接《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轅:車前駕牲口的長木;轍:車輪碾過的痕跡。南轅北轍,指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背道而馳,而非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