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罰不當罪(1 / 1)

教訓案例

中央電視台的報道

張老師在班級做了一個規定:女生遲到罰做50個下蹲動作,男生遲到罰做100個下蹲動作。學生們誠惶誠恐,生怕遲到會當眾現醜,即使不吃飯,不解手,也要及時趕到學校。

張老師還按照考試分數調整座位,遭到學生們的強烈反對,有學生這樣寫到:“無論老師再心痛!老師的按成績排位置的做法永遠不會得到原諒!”“沒有人會不在乎!

我們都曾輝煌過,被您狠心分出三六九等!

您不會理解這樣的心情!也與你說不把成績看得最重要不相吻合!”“您親手毀了您在我們心中的形象!”

這天,張老師自己遲到了,她還忘記帶來學生們的作業本,結果,她自罰做100個下蹲動作,最後,她暈倒在講台旁……

專家解析

這位老師可謂是“身體力行”,可惜她沒有進行周密的思考:什麼樣的孩子才算好孩子?學生為什麼遲到?怎樣杜絕遲到現象最有效?老師的榜樣示範作用如何發揮?懲罰是萬能的嗎?處罰與教育如何科學結合?如今,教師的壓力非常大,教師突出的壓力因素為職業角色的模糊與衝突;工作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對工作期望值。教師要學習心情的自我調節法:如自然陶冶法、語言調節法、注意轉移法、行動變換法、意識調節法、心理釋放法、增強自信心法、允許失誤法。

大人顯示權威的方法往往用恐嚇行為,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發展。他們可以成為“乖孩子”,但同時也可能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的人。應當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傾聽孩子的意見,然後再告訴孩子:“為什麼應該這樣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為止。強迫服從,可能是盲從,更壞的是不服從甚至消極對抗。

從無知稚子成長為棟梁之才,孩子需要在身體、心理、智能等多方麵得到鍛煉、培育和發展。學習不好或者遲到並不妨礙擁有快樂的人生,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有責任感。

要在鼓勵中學會自信,在稱讚中學會欣賞,在群體中學會合作,在體驗中學會自律,在支持中學會信任,在讚同中學會自愛,在友愛中學會關懷,獲得健康而和諧的發展。

教育誤區

1.居高臨下。大人具有絕對權威,一言堂,“連大人說的話你都敢不聽”“不容討價還價”“不容爭辯”。強迫和威脅孩子“聽話”。

2.動怒遷怒。“你不行,不是讀書的料”“我倒黴了,碰上你們這樣的學生”。缺少耐心,當眾揭短,剝奪了孩子發表意見和維護自己權益的權利。

3.亂貼標簽。“笨鳥先飛早入林”給了“笨”的消極暗示,“你怎麼比人家差”給了“差”的暗示。孩子抬不起頭來,總是一副“矮三分”的樣子。

4.表麵文章。沒有研究犯錯的原因,拘泥於“老曲順口,老拳順手的教、逼、慣、騙”;隻掐錯誤的莖,沒有拔錯誤的根,導致“失敗成為失敗之母”。

成長故事

留給學生自我調整的空間

有個中學生一貫表現好,最近作業卻非常差。老師十分焦急,詢問真相,一無所獲,轉念一想,可能是因為在辦公室裏不便說話,於是讓學生寫一份說明,不要寫檢討。第二天,老師看到了孩子寫的“說明書”:

“近一個月來,我家一直在裝修,搞得我都快得精神病了,不能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麵。最近傳來噩耗:我養了十多年的小烏龜“駕鶴西去”,我哭了好幾次。

還有外公身體不好,我們住在一起,總是得看著他,也分散了一些精力……”就這麼一段話,讓老師有種莫名的感動,因為學生信任老師,告訴老師心裏的事。這都是生活中的瑣事,隻是孩子還不懂得如何及時處理好。這樣看來,他並沒有犯什麼錯誤,他需要的不是訓斥,而是及時調整和主動學會處理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老師關切地輕聲問:“你可以自我調整麼?”學生抬起頭,眼睛裏透著自信,說:“老師,沒問題,我慢慢平複自己的心情,然後多看看書,多做些題目,會好的。”老師鼓勵說:“你加油吧,老師相信你!”學生慢慢恢複了好狀態。

過後,老師在思考“引而不發”的道理,深有體會地說:“我們不需要包辦,適當地放開手,孩子們能行的!”

相關鏈接《荀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當:相當,抵當。是指懲罰和罪行不相當,懲罰過重,而非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