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抱殘守缺(1 / 1)

教訓案例

留辮子的小男孩

小小是個小學生,他上麵有4個姐姐,爸爸媽媽為了生個男孩,給姐姐們起了“招弟”“來弟”“盼弟”“引弟”的名字。爺爺奶奶按照當地的風俗,硬是讓小小梳了個小辮子,說是“葫蘆係子”,還給他穿上姐姐的衣服,說是為了留住這個小孫子。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小小漸漸喜歡和女孩們一起玩,說話嗲聲嗲氣,走路扭扭捏捏,做事慢慢騰騰,引來男孩子們的嘲笑,弄得小小經常為了這些事哭哭啼啼……

專家解析

家長以為孩子是“雕塑匠手裏的泥巴”,於是隨心所欲的做法,使得孩子對自己的性別認識發生了偏離,因此不能做出符合自己性別角色和年齡特點的得體舉動,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所謂得體是指語言、服飾、舉止恰如其分,與性別、時間、地點、對象、場合等相關環境協調一致。

個人對自身是男性或女性的認知、確信和態度形成於童年早期。性身份一旦確立之後,便很難改變。促進性身份形成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教養因素兩方麵。隻要父母當做男孩教養,便形成男性的性身份;如果當作女孩教養,便形成女性的性身份。外貌姣小的男孩從小生長在女性眾多、缺乏男性的家庭中,或其父母經常給他女孩的衣著和玩具,語言上又經常對孩子類似女性的外貌和行為予以讚賞,這類環境對孩子性身份的建立將發生重要作用。

教育誤區

1.封建迷信。長輩守舊,為孩子下賭注,算“八字”,對孩子造成負麵影響。

2.麻木不仁。對孩子的性別教養認識不到位,認為是小事,不能及時校正。

3.過猶不及。過高的期望,過分的關心,過多的嗬護,過分的保護,導致孩子無情、無能、無責任感。

相關鏈接漢·劉韻《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抱:守住不放。守住殘缺、破舊的東西不放,思想保守,不願革新,故步自封,而非推陳出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