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女兒再也不表演了
女兒唱歌跑調了,媽媽馬上糾正,並且還說:“別再折磨我們的耳朵了!”
女兒把剛從幼兒園學來的舞蹈跳給爸爸看,爸爸看完笑得肚子都痛了,最後給女兒一句評價:“寶貝,你的舞蹈好像扭秧歌!”
女兒拿出自己畫的一幅畫給媽媽看:“看,這是我畫的西紅柿。”媽媽笑了,說:
“女兒,這怎麼是西紅柿呢?這明明是土豆。西紅柿可是橢圓的,“土老冒”!”
孩子纏著客人講故事,客人走了,媽媽抱怨孩子“人來瘋”……
從此,女兒在爸爸媽媽麵前再也不表演了,客人來了她躲到一邊去……
專家解析
美國一位教授曾使用“精神氣電現象”能量測定器,來證實誇獎與肯定比責罵與否定更有效果。他一直以測定器研究孩子課業與疲勞的關係,結果發現誇獎與肯定對消除疲勞非常有效。在測定中,他們對用功寫作業而疲勞的孩子說:“哇!你做得很好!你真能幹!”結果發現,因疲勞而下降的測定熱量曲線一下子升了上去。相反,當孩子受到責罵和嘲笑時,那曲線就會明顯下降。實驗表明:通過誇獎和肯定可以消除疲勞,而責罵與否定隻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看一個人精神境界如何,隻要看他怎樣對待別人的不幸就可以判斷:是為他人焦急,為他人解難,還是冷漠甚至幸災樂禍。我們應該對孩子的困難和稚嫩,送上一顆同情與理解的心,可以用知識武裝法、理想鼓舞法、榜樣鞭策法、書麵談話法、閱讀感染法、角色置換法等教育方法讓孩子去感受。
培養同情心是培養愛心的感情基礎。同情心是構成完美個性、良好品德的要素之一。培養同情心要從小開始。同情不僅僅是憐憫,而是一種在理解基礎上的同感。隻有懷著深切的關心,抱著與人為善的態度,才能有真誠的同情,才能有助人的願望和行動。培根說:“同情在一切內在的道德和尊嚴中為最高的美德。”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的;一個沒有同情心的社會,是冷漠的。同情心不會自發產生,要靠精心培植和維護;大家都有同情心,才能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
教育誤區
1.急於求成。家長以冷嘲熱諷、打罵責罰代替教育引導,增加孩子的厭煩。
2.急功近利。逼迫孩子做他不感興趣的事情,沒有從激發孩子的動力入手。
3.欲速不達。大人的願望違背教育規律,缺乏耐心,不允許孩子走彎路。
成長故事
一位母親與家長會
一位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三分鍾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兒子問:“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然而,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別的家長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
在第二次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回到家裏,看到誠惶誠恐的兒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亮,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第二天上學,兒子比平時都要起得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
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中學有點危險。”母親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很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高中畢業,兒子把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
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憑它打在手中的那隻信封上。
相關鏈接清·袁枚《牘外餘言》:楚公子圍為虢之會,其時子圍篡國之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晉大夫七嘴八舌,冷譏熱嘲,皆由於心之大公也。
冷:不熱情,引申為冷峻;熱:溫度高。冷嘲熱諷是說冷言冷語,用尖酸刻薄的語言進行嘲笑和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