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喧賓奪主(1 / 1)

教訓案例

“減負”還是“增負”

孩子上小學,媽媽替孩子收拾書包、背書包;孩子上中學,爸爸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鋪;孩子參加興趣班,“替”孩子選擇興趣……最忙乎的是家長。家長忙了,孩子卻沒事情可做了;家長樂此不疲,孩子卻在一邊“旁觀”……

“減負”了,記者要聽聽孩子“解放”後的快樂感受。誰知,一個小姑娘愁眉苦臉地說:“以前,我媽給我報了三個興趣班;現在,我媽說這回有時間了,不能閑著,又給我報了一個興趣班,我苦死了,哪兒有快樂呀!我每天真是度日如年啊……”一個男孩告訴記者說:“我爸逼著我學習鋼琴,我不愛學,他就打我,還說什麼有特長,考大學可以加分!”

專家解析

父母們正在經受一場革命:一是“有學上”還要“上好學”的問題;二是終身學習的“立交橋”問題;三是“應試教育”的傾向問題;四是資源配置不合理而“擇校”問題;五是教育係統內在活力不足而“擇師”問題;六是城鄉和校際間差距較大的“教育公平”問題;七是“進路”的轉歸去向問題;八是因為就業帶來的“擇業”問題。家長們對設計孩子的未來興致勃勃,孩子卻覺得苦不堪言。家長著急萬分,替孩子花錢、替孩子受累,到頭來孩子非但不領情,反而一個個感覺被愛得“死去活來”。

我們真應該冷靜地想一想,我們可以替孩子做這做那,但我們代替不了孩子成長呀!你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孩子不願意學、不想學、不好好學,你豈不是白花錢?

可我們有些父母卻忘記了自己“陪”孩子的使命,反而喧賓奪主,把“陪”變成了“替”,把“配角”當成了“主角”。

目前,國內少兒培訓市場規模超過300億人次,並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

每年參加各類培訓的少兒超過1億人次。政府的“禁補令”雖然管住了學校,但是各種校外補習班的熱度卻越來越高,在“趕場”的火熱培訓市場背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鏈。

人民群眾需要優質公共教育服務,需要教育秩序和公平,需要深化教育體製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激發教育的生機活力。

教育誤區

1.過度保護。恨不得一輩子跟著孩子,照顧孩子,孩子始終不能自立。

2.片麵要求孩子“聽話”,順從,不準違抝家長和老師。

3.霸道不講理。相信“棍棒出孝子”,打罵、責罰孩子,缺少家庭民主。

成長故事

故事的啟迪

媽媽發現孩子學習不好的主要原因在於精神不集中,不能專心致誌地學習。就讓孩子每日上學之前高喊三遍“學習時要精神集中”,一段時間下來,班主任反映沒有什麼大的改觀。

於是,爸爸給孩子講了法國偉大的物理學家安培的事跡。講了安培在科學上的偉大貢獻,分析了安培取得成績的原因,其中有一點就是安培搞科研時專心致誌,決不允許有其他的事來幹擾他。有一次,安培認真地寫了一張“安培不在家”的字條,端端正正地貼在自己的房門上,然後就插上門躲在屋裏專心工作了。一天,安培外出辦事回來,由於他完全沉浸在研究內容之中,當他發現家門上貼著“安培不在家”的字條後,自言自語道:“啊,原來安培不在家,我改日再來!”隨即轉身而去。

爸爸講完了故事,孩子哈哈大笑起來,對安培的表現極感興趣,並產生了向安培學習的願望。以後,在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下孩子上課漸漸地能集中注意力了。

相關鏈接清·楊宜治《俄程日記》:近有喧賓奪主之勢。

喧:聲音大。客人的聲音壓倒了主人的聲音。比喻反客為主,本末倒置,而非客隨主便,外來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據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