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案例
一相情願
每到大的考試之前,小寶就有“好日子”過了:奶奶燒好菜,燉雞湯,還買小寶最喜歡吃的肯德基、麥當勞;媽媽在家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大聲講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孩子,一會兒送杯牛奶,一會兒削個水果……爸爸呢,在小寶麵前談論別人的孩子,“人家孩子學習特別勤奮,每天晚上學習到深夜,學習效率特別高,你向人家學著點,拿第一!”
到了高三,爸爸媽媽不顧小寶的意願,不僅請了家教,而且在學校旁邊租了一間房子,所有的牆麵上都貼著曆年高考的信息和留學的資料。爺爺買菜,奶奶燒飯,把考試當作“最後的拚搏”。小寶留下一張字條:“我看不到家人讚許的目光,聽不到家長的鼓勵,我每天都高興不起來,家裏人還要我爭取出國留學的獎學金,氣氛真是很沉悶,我隻有自己在國內闖天下了……”他出走了。
專家解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個“慢工細活”,需要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並非所有的愛都能無條件地將心靈交融在一起,愛的包容可能遭遇拒絕,愛的良好願望可能被誤讀,愛甚至可能化為仇恨,其中自有愛之不當、愛之失度的。據統計,在當今家庭教育中,溺愛型的占三分之一多,獨生子女的家長溺愛孩子的現象呈現不斷的上升趨勢。不但富裕家庭溺愛孩子,而且“寒門富教”也決非少數。溺愛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心理問題。家長的溺愛往往表現在:特殊待遇,過分關注,有求必應,放任自流,養尊處優,大驚小怪,爹管娘護,包辦代替,為所欲為,無可奈何。
我們必須承認人們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以及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因而人們的主觀努力也表現為有限性和一定的有效性。不承認客觀條件的差異性,不承認主觀能動的有限性,而是一味苛求,殫精竭慮為難以實現的奢望去努力,對孩子的全麵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害的。因為這種超出主觀能動範圍的要求和教育行為,不但會給孩子造成沉重的精神和學習負擔,使他們喪失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厭倦學習與生活,而且還會剝奪他們本應有的生活樂趣,大量侵占他們的休息時間,使他們長期處於超負荷生活狀態,影響其身心發育,損害他們的健康。勞而無功,知其不可而為之,反倒使孩子在看不到成功希望的艱途中爬行,這種奢望與苛求應受到鄙棄。
家長要學習正確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多一點“藏而不露”的明智之舉,舍得讓孩子吃苦,主動為孩子創造自理、自立、自強、自律的機會。還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孩子微小的進步,發揚孩子的優點和長處,鼓勵孩子增強自信心,用自身的優點去克服缺點,改正錯誤。古人雲“長善救失”,“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功”,是很有道理的。
教育誤區
1.刻舟求劍。“不要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一相情願,誤導孩子。
2.包辦代替。孩子缺少獨立生活的鍛煉,缺少自己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3.過度滿足。圍著孩子轉,養成孩子依賴性格和“以我為中心”的思想。
成長故事
多樣化的獎勵
女兒非常敏感,經常因為不冷靜而出錯。她渴望得到更多的表揚和獎勵。我特製了一張日曆表,如果當天她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或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或者沒有粗心大意而得到算術滿分就可以得到一顆紅五星。如果一個星期得到三顆星,就可以在周末得到獎勵,可以到商店去買喜歡的文具;如果一個星期得到五顆星,就可以在周末決定全家人是看電影,還是到遊樂園。
我們的精神獎勵有鼓勵、肯定、滿意、讚歎、尊重、佩服和欣賞等;我們的情感獎勵有微笑、擁抱、拍肩、關注、撫摸、鼓掌、眨眼等;我們的活動獎勵有去公園、講故事、做遊戲、一起玩等;我們的物質獎勵有買孩子喜歡而且適合的圖書、零食、文具、玩具、服裝等。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她慢慢學會冷靜地處理事情了。
相關鏈接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晏殊以為柳勝韓,李叔又謂劉勝柳,所謂一相情願。
一相:一方麵,指隻是單方麵的主觀願望,沒有考慮對方是否同意,或客觀條件是否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