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猶豫不決(1 / 1)

教訓案例

一對雙胞胎

有一對雙胞胎,性急的妹妹一餓就大哭大鬧,媽媽常常一聽哭聲就舍不得了,趕緊放下手裏的事,急急忙忙去給她喂奶;而姐姐餓了不叫也不哭,是個慢性子的嬰兒,媽媽常常把手裏事情做完了,才不慌不忙地去喂她。

媽媽向別人請教,聽說喂養習慣對孩子有影響,但是又割舍不下嗷嗷待哺的寶貝。

天長日久,媽媽的猶豫不定和不“一視同仁”使得妹妹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唯我第一”、急不可耐的性格;姐姐養成了不急不躁、不爭不搶的性格。

今年,姐妹倆參加中考,結果沉穩的姐姐考了全年級第一,同胞妹妹考了第24名,一所名校高中錄取實驗班時,姐姐進去了,妹妹沒能進去,在家裏“要死要活”的,家長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專家解析

在對全國百名優秀大學生成長調查中“選出三種你最喜歡的家長”結果顯示:62%選“尊重孩子,給孩子空間的家長”;46%選“豁達的家長”;42%選“善於賞識、鼓勵孩子的家長”;31%選“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的家長”;30%選“有很好的思維方式的家長”;27%選“創造家庭民主氛圍的家長”;22%選“可以無話不談的家長”;16%選“為孩子默默奉獻的家長”;15%選“嚴厲但深愛孩子的家長”;8%選“在學習上能有效指點的家長”。

“選出五種你最反感的家長”結果顯示:49%選“態度粗暴的家長”;42%選“愛慕虛榮的家長”;38%選“總吵架的家長”;35%選“愛貶低孩子的家長”;34%選“愛嘮叨的家長”;32%選“喜怒無常的家長”;32%選“不講道理的家長”;30%選“經常批評孩子的家長”;25%選“總說別的孩子好的家長”“不能以身作則的家長”;23%選“說話不算數的家長”“管得太細的家長”;19%選“不管孩子的家長”;15%選“很少表揚孩子的家長”;11%選“要求過高的家長”。

我們常常看到酷愛清潔的母親,會帶出好清潔的孩子;邋遢不堪的母親,會帶出同樣邋遢的孩子。孩子的性格遠未定型、可塑性大;嬰幼兒有明顯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要注意利用這個特點,對其進行良好的教育,讓他模仿好榜樣,以利於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家長自幼就不要縱容孩子,要因勢利導,及早糾正,不能錯過了早期教育的好時機。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要深思熟慮,考慮周密,分析比較,當機立斷,幹脆利落,斬釘截鐵,不拖泥帶水,不猶豫不決,不感情用事,不魯莽行事。如果心血來潮,不顧影響,不計後果,結果將自食惡果。

教育誤區

1.言聽計從。一味要求順從、“聽話”,孩子獨立行事就批評指責。

2.沉默寡言。“果斷處事就是不謙虛”“凡事看看以後再說,才是有修養”。

3.優柔寡斷。“果斷行事難免考慮不周”“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的觀念逐漸形成。

成長故事

性格迥異的姐妹倆

有位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兩個同卵雙生的女孩,她們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中,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都是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內讀書。

但是她倆在性格上卻大不一樣: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待人主動熱情,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了獨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見,在談話和回答問題時常常依賴於別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

是什麼原因造成姐妹倆在性格上這樣大的差異呢?

主要是她們充當的“角色”不一樣。生下來後,她們的父母在對待她倆的態度上大不一樣。

盡管她們是孿生姐妹,但她們的父母就責成先出生的為“姐姐”,後出生的為“妹妹”。姐姐必須照顧妹妹,要對妹妹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要求妹妹聽姐姐的話,遇事必須同姐姐商量。這樣,姐姐不但要培養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扮演了妹妹的“保護人”的角色;妹妹則當然充當了被保護的角色。可見,充當何種角色的意識對孿生姐妹的性格異樣是關鍵的因素。

相關鏈接《戰國策·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又,《周書·賀拔勝傳》: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而非當機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