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自輕自賤(1 / 1)

教訓案例

生命輪回,簡單的周而複始?

一位14歲的少年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與所有同齡人相同的困擾。有一天,他看了一個電視節目:記者采訪一個偏遠山區的放牛娃。

“孩子,你在這兒放牛做什麼?”“讓牛長大!”

“那牛長大以後呢?”“娶媳婦,生娃。”

“生了娃呢?”“讓他也來放牛唄!”

沒想到,電視節目裏幾句簡單的回答,卻觸發了這位少年的死亡。死前,他在日記中寫道:“看了電視,我想到了自己——我為什麼讀書?考大學。考上大學又為什麼?

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樣?找一個好老婆。然後呢?生孩子,讓他也讀書、考大學、找工作、娶媳婦……生命輪回,周而複始……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這樣的生命沒有價值!”——這位14歲的少年做出這樣的結論。夜裏,在與父母一牆之隔的自己房間裏,他服毒自殺了。

專家解析

理想教育是我們教育的“短板”。積極的人生觀教育的吸引力往往很弱,而恰恰理想是一種助推器,使各種成功的要素共同發生作用,來幫助實現目標。消極的人生觀也是一種催化劑,造成後退、災難甚至罪惡。

生命為使命而燃燒。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心靈震撼;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正氣昂揚。我們需要感動的力量,被“久違的感動”深深打動,隨之而來的是捫心拷問與自責,為心靈注入一縷陽光,經曆一次“精神沐浴”。感動,讓孩子看到榜樣;感動,給孩子力量,相信感動同樣會影響行動。

教育更應當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包括學習是否有熱情,生活是否有自信,人生態度是否樂觀,精神麵貌是否積極向上。因為一個人生命狀態改變了,他的人生就會完全不一樣。活著不等於生活,生活不等於有尊嚴地生活,提升生活的信心,要從明確人生的目標開始,而積極向上的目標會使人變得強大有力。胸懷遠大的目標,會在失敗時給予麵對的勇氣,給予前進的動力。目標並不是方向,而是真正的目的地。要首先確定自己想幹什麼?通過怎樣的努力可以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隻有自己明確想成為怎樣的人,才能把自己造就成那樣的有理想也有實力,有熱情也有激情,有壓力也有活力的有用之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的思想和行為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要從小立誌,給孩子這樣的鼓勵:“活著,千萬別錯過有限的今生。”“生命中還有不容放棄的精彩。”“給希望留下一扇窗戶。”“讓生命升華——想想那些未完成的使命。”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路是腳踏出來的,曆史是人寫出來的,我們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曆史。

教育誤區

1.無所追求。沒有生活目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渾渾噩噩地混日子,真誠感化不了張狂,是因為理智掙脫不了情感。

2.目標太高。可望而不可及,“跳一跳也夠不著”,心灰意冷,厭學逃學。

3.勉為其難。大人強加的目標,孩子既不明確,也不情願,甚至大相徑庭。

4.缺少尊嚴。“早死早好”“白養了你”“讓我寒心”“笨蛋”“飯桶”的話語使孩子灰心喪氣。

成長故事

全國少工委和中央電視台評選的“民族好少年”

大山裏有一個上中學的男孩子,見家裏實在太貧困,媽媽每天幹活太辛苦,決定棄學。一天,他對媽媽說:“媽,我不念書了,幫你幹活養家。”

這位不識字的農家母親聽了,一句話也沒有說,把兒子帶到玉米地裏,掰下一穗青苞米,送給兒子。“好吃嗎?”母親問。“好吃。”兒子回答。“青苞米是好吃,但是不能當飯吃呀!隻有等苞米熟了,脫下粒,磨成麵,才能當飯吃。咱家再窮,也不能誤了你的學業!”

男孩一下子明白了媽媽的心意:一個人有了知識,成熟了,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從中他明白了人生的道理:誌當存高遠,誌不強者智不達。他立即返回學校,發奮讀書,終於成為優秀的學生,立誌用現代科學來建設自己的家鄉。

這位農家母親雖然沒有文化,但她很會教育孩子,因為她自己就心平氣和,知道母親的責任不是逼孩子學習,而是教孩子做人。

相關鏈接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又且他家差老園公請你,有憑有據,須不是你自輕自賤。

賤: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妄自菲薄;而非充滿自信,自命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