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朝令夕改(1 / 1)

教訓案例

奶奶的“說情”

雖然我為女兒製訂了許多衛生規則,但她經常讓我為難。

“媽媽我的手寫字多了,太疼,我不想洗手!”女兒又在找理由。

“我們的規則怎麼說的?你不記得嗎?”

“可是我真的不想洗手!”

我和她爸爸都沒有理她,開始吃飯。女兒湊在餐桌前,但是我們不給她餐具,也沒有給她盛飯。

女兒的眼睛開始有淚水,但是我們不為所動,不看她,繼續吃飯。

到最後,我們吃飽了,該收拾桌子了,她這才可憐兮兮地說:“媽媽,我餓!”

在一旁憋了很久的奶奶說:“算了吧!下次再洗!奶奶給你把飯菜熱熱!”

結果,女兒勝利了。

專家解析

社會文化的變遷使得親子之間的角色扮演與角色期待之間發生衝突。

對孩子而言,他們受到各種電視、電影、網絡文化以及大眾輿論的影響,因而對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標準:是引導而不苛求;愛護而不幹涉;樂於提供必要的幫助;及時規勸其可能的過失;尊重孩子的興趣與抉擇;接納孩子的同學及友伴;以最大的興趣參與孩子的遊戲與活動;以子女心意為主;以公平合理的態度對待子女;隨時注意聆聽子女的心聲等。他們更希望自己的父母應該避免不公平的處罰,不該有的挑剔,過多的保護;令人心煩的叮囑,老是認為自己孩子還小;一有差錯就嘮叨不已;小有成就到處吹噓;從不平心靜氣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永遠帶著懷疑、責難與仇視的心理對待孩子的朋友;一天到晚抱怨家事太多、孩子不懂事,總是喜歡在自己的孩子麵前說人家孩子如何好等。

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心目中的子女角色是:知書達禮,遵規守紀,勤勉好學,積極上進;更是把自己的理想化作對孩子角色的期望。因為親子之間的差距使得兒童青少年出現逆反心理,導致親子關係的不和諧乃至衝突。其中,輕易允諾、不負責任是原因之一。因此,要讓孩子懂得“人無信不立”的道理,做事敢擔當,說話要算數,承諾要慎重,一旦承諾,就要兌現。師長也不要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應允的事,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教育誤區

1.無章可循。家庭沒有立規矩,不守信,不負責,家長沒有威信和尊嚴。

2.漫不經心。隨口答應,把允諾視為兒戲,過後就置於腦後,造成後遺症。

成長故事

“遺忘箱子”

小女孩杉杉因為總是丟三落四,媽媽給她定了個規矩:凡是亂丟亂放的東西,一旦被媽媽拾到,就要放到“遺忘箱子”裏麵,一個星期以後才能使用。

一次,媽媽給杉杉買了件新外套,穿到學校去,大家都說好看,她非常喜歡,愛不釋手。但是,放學回家後,她卻忘了規矩,脫下外套,隨手扔在沙發上。

第二天早晨,當杉杉要去上學時,卻發現心愛的外套不見了,於是問媽媽。

“你昨天回家後放在哪裏了?”媽媽反問道。

“記不得了。”杉杉回答說。

“那不好意思,寶貝,按照我們的規則,那件外套必須在我們的“遺忘箱子”裏呆上一個星期。你可以去你的衣櫥裏找一件別的外套穿。”媽媽很認真地說。

沒有辦法,杉杉隻好穿著舊外套上學去了。不過,此後她丟三落四的壞毛病確實改了不少……

相關鏈接唐·元稹《授馬總檢校刑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製》: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煩,自非有為而為。

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變了。形容政令多變,反複無常,朝三暮四,讓人無所適從;而非一如既往,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