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爭多論少(1 / 1)

教訓案例

“爭”字充滿的生活

小彌的爸爸媽媽每當年終調薪、調級或評獎時,這些重要的議題,很自然地變成了家庭的中心議題。家長整天在家裏擺自己的功勞,好像整個單位的功臣非他莫屬。卻把自己平時“泡病號”、出工不出力、違反勞動紀律、公私不分、占公家便宜、完不成生產定額、屢出廢品的事情忘得一幹二淨。爸爸還揚言:“如果這次調不了薪,非要采取什麼武力手段不可……”

這種爭功諉過的行為,影響到小彌,孩子遇到實惠時,也就效法父母搶在別人前頭。在幼兒園,蘋果搶大個兒的;上汽車,先擠上去搶座位;在學校爭好桌椅、好座位;考完試,為了一兩分說老師“錯判”,多次去找老師“爭取”……一個“爭”字充滿了孩子的生活。如此發展下去,會成為一個不懂寬容、不懂謙讓,遇事斤斤計較,隻為私利而活著的人。

專家解析

哈佛大學圖書館的20條“訓言”中有這樣的話:“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隻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嚐到成功的滋味。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我們應當激勵學生積極“向上”,就是心中有夢,誌存高遠,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力爭一流,趕超先進。絕不渾渾噩噩,不虛度年華,這是積極的人生態度,表現為理想遠大,孜孜以求,不甘落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立誌成就一番事業,因此惜時如金,珍愛生命,不甘平庸,立足創新,積極樂觀,心胸豁達,精神奮發,意誌堅強。

向上是前進的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家長要以身作則,成為追求人生意義的人。要用行動來感染孩子,教孩子去追求、去奮鬥。孩子有主動進取心時,家長要不斷地支持和鼓勵。要把親子關係變成純潔的關係、高尚的關係,而不僅僅是供養關係。要讓孩子找到成功感,激發主動進取的精神。

要拓寬孩子視野:在家裏掛一張世界地圖,為孩子買個地球儀,在書架上和床頭擺上科技知識的圖書,和孩子一同上網學習,邀請小朋友到家裏做客,參加社會實踐等等。期望值不要過高,設置目標要適度,讓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嚐到甜頭。這種成功的感覺會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和開拓精神。

教育誤區

1.不思進取。自甘平庸、得過且過、渾渾噩噩,沒有奮發向上的精神。

2.“惡性比較”。求全責備,使孩子心態失落,滋長忌妒心理。

3.急功近利。不顧孩子的自尊,隻看成績,不看成長,使孩子“破罐破摔”。

4.空泛說教。教育隻靠灌輸,沒有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沒有真正的感悟。

成長故事

悲觀失落情緒化解了

女兒從學校回來後,情緒一直不對勁,爸爸決定找她談一談。

“寶貝女兒,今天學校有什麼高興的事啊?”

“沒有高興的事,都是傷心的事。”女兒不情願地回答。

“什麼傷心事?能告訴爸爸嗎?”

“今天老師讓同學們選班長,隻有幾個人選我,真沒麵子!”

爸爸安慰說:“你要求為同學們服務的精神太可嘉了。隻是班上人才濟濟,“天外有天”。你當不了班長,可以當班委或者課代表;當不了班委或者課代表,還可以當他們的“粉絲”,協助他們搞好工作,既滿足了願望,又能了卻遺憾,你說是不是?”

“對!好像是……”女兒同意了爸爸的說法。

女兒漸漸地振作起來了……

相關鏈接明·馮夢龍《醒世恒言》:昔日公公原分付莫要分開,還是二位伯伯總管在那裏,扶持小兒女大了,但憑胡亂分些便罷,決不敢爭多論少。

為得到的多少而爭吵,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