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隔靴搔癢(1 / 1)

教訓案例

一位“特殊”的學生

小黃是個高幹子弟。到學校來後結交了一群不三不四的朋友。漸漸地他變了,把頭發染成金黃色,還做了幾百元的“離子燙”;他進校園不肯穿校服,要穿自己的衣服,實在拗不過老師,就把鮮紅的內衣帽子露在校服外麵,把校服的拉鏈盡量敞開,露出自認為漂亮的“自由服”。學校找家長來談孩子的問題,孩子母親說:

“儀容儀表問題是小事一樁,我回去跟孩子說說。”以後,再約見家長,他們都不肯來了。

這天,學校門口來了一群“小阿飛”,當小黃剛出校門,就被這夥人一頓暴打,小黃的鼻梁骨被打骨折了。學校報警,派出所的警察把這夥人都帶去審查,結果得知,小黃用手機聯絡許多社會青年,與這夥人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專家解析

事情的發展令家長始料未及。現在的孩子是一個以獨生子女為主的群體,現在的家庭逐漸呈現核心家庭的趨勢,現在的社會又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狀態。很多時候,作為成人都感到和孩子之間有一種若隱若現的“隔膜”,處於若即若離的關係之中。每個青春期的孩子必然會表現出強烈的叛逆。這是他們脫離對父母等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心理的需要,他們會有強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人生的目標。

人們往往忽視青少年心理研究。常常以大人的心理來取代青少年的真實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心理的殘缺。教育先知者提出“老師和家長要蹲下來看學生”,也就是要用青少年的心理去看待、解決問題。青少年轉型期的心理障礙,也需要我們“蹲下來”才能真正“透視”,更需要積極探求良方,培養兒童青少年健康的機體。

作為家長,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朋友。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應當循循善誘,引導孩子迎接風雨,克服困難;應當和孩子共同學習,汲取新鮮知識;應當嚴慈相濟,愛而有度,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進取精神。

作為教師,既是引導者,也是服務者。帶著神聖的使命與愛心,給學生以人格的感染、進取的勇氣、美感的熏陶、成長的快樂、生命的提升。

教育誤區

1.文過飾非。以自身好惡和關係親疏判斷人,難以培養孩子正直的品質。

2.明哲保身。“直來直去會吃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

3.敷衍了事。不一視同仁,忽視低期望的孩子,指責批評多,表揚獎勵少。

4.照本宣科。隻做表麵文章,不深入實際;隻觸及皮毛,不觸及靈魂。

成長故事

樸素的“運籌學”

媽媽是個護士,做什麼事情都幹淨利索。有一次,我和媽媽一起做飯,她一邊做,一邊說:“很多事情隻要安排得當,是可以做得又好又快的。比如,我在炒雞蛋的時候,就在等油燒熟的同時攪拌雞蛋,這樣可以節約時間。”怪不得媽媽每次隻要半個小時就能做好飯。

我家晚飯的時間總是7點整,媽媽說:“這是為了邊吃飯,邊看新聞聯播,一舉兩得。明明可以省下來的時間為什麼要浪費呢?”

出去吃飯時,媽媽讓我注意觀察服務員們收拾碗筷的情景。她說:“有的服務員不會把碗筷碼齊,來回跑好多趟;有的動腦筋,想辦法,大大小小一次全部拿走,多有效率啊!”於是,我經常試著用最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長大了,我才知道,這樣的辦事方法叫做“運籌學”。我暗自得意,我能又好又快地完成學習任務,是運用了媽媽教我的樸素的“運籌學”。

相關鏈接宋·嚴羽《滄浪詩語·詩法》:意貴透澈,不可隔靴搔癢。

隔著靴子撓癢是指說話、做事不中肯,不貼切,沒有抓住要點,如膝癢搔背;或做事不切實際,沒有抓住關鍵,不解決問題,不得要領、勞而無功;而不是一語破的、切中要害、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