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中的真實
曾祥伍
讀完中學的小小說《確診》,我想起了一句俗語: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篇作品表達了一個深刻的哲理:生活中,有時擊倒你的不是困難和不幸,而恰恰是你自己。
《確診》的主人公薛顯峰本來自己的身體沒有病,但在護理身患絕症的舅舅一個月後,由於自身的心理脆弱,從而懷疑自己也像舅舅一樣患上了絕症。通過到縣醫院、市醫院、省醫院的詳細檢查,雖然醫生都一致得出結論——一切正常,可是他還是不相信自己沒病,以至後來他的妻子找了一個熟人說情,又花了一筆錢,把一個“肝髒疑似病變”的診斷證明書拿到手後,他那顆懸著的心才終於踏實。而事情發展到最後,薛顯峰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確診》故事本身是荒誕的,這樣的事生活中不太可能發生,但我們讀了小說後,又感覺是真實可信的。這是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文學“雜取種種,合成一個”的寫作方法,寫出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結果。
這篇小說最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寫作手法的獨到運用。《確診》從構思的總體格局看是采用了反複鋪墊的“斜升式”情節鏈來表現人物的。作者抓住特定的細節——“看病”反複進行渲染,通過強化,使這一細節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從而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和主題的表達。之所以稱為“斜升式”,是因為雖然是同一細節,但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遞進式的,一層比一層重。請看:
第一層:“縣醫院:采血,化驗肝功;肝膽B超。”
第二層:“市醫院:采血,化驗肝功;肝膽彩色B超;胃透,胸透;心電圖,腦電圖。”
第三層:“省腫瘤醫院:采血,化驗肝功;肝膽脾腎彩色B超;胃透,胸透;心電圖,腦CT;核磁共振。”
作者這樣寫應該有兩個目的:一是刻畫了主人公“鄭人買履”那種“寧信度,無自信也”的變態心理;另一方麵批判了這些年來醫院看病的不正之風。不管什麼病,隻要你進了醫院,就由不得你了,就得從頭看到腳,從外看到內。其目的是什麼?無非就是為了“創收”。作者不愧是高手,這一石二鳥之策略寫得含蓄又含蓄。如果不仔細品味,是難以體會出來的。正是這一細節的成功運用,使作品具有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曾祥伍:《小小說大世界》編輯,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丹寨縣衛生監督局局長。此文曾獲“2008全國迎春小小說大賽”評論作品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