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靈魂觸摸心音(1 / 3)

用靈魂觸摸心音

——解讀中學的心理體驗小小說

高盛榮

文學既是人學,它就需要展示“人”這個概念的諸多內容,其中人的心理需求就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麵。很多作家雖然在作品中展示了人的心理現象,但常常是在遵從生活邏輯上運筆,目的是為了健全人物的特定內涵,強化人物特征,豐富故事情節,而並非有意識地對人的心理進行關注,更不要說有意識地引導讀者進行心理體驗。小小說作為獨立文體本身具有篇幅短小、結構簡單等特點,在手法上常常是對客體進行直線條描畫,這樣就使得情節精致,而人物不夠豐滿,很難展開更為豐富的內容,尤其對人物心理難以作深入探尋,所以,小小說作品更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心理關照。然而作家中學恰恰在小小說的創作上獨辟蹊徑,以自己的心理體驗為依據,用獨特的視角闡釋生活,發掘掩藏在生活表象之後的人的心理積垢,展現一定生活狀態下人的特定心理狀態,以自身對心理需求的理性認識去引領讀者進行感性心理體驗,促使讀者對自己的內心生活進行反思。因此,可以說中學拓展了小小說創作的新路子,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心理體驗小小說的個人風格。

心理體驗小小說是心理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產物,是指用文學的結構形式,包括情節、人物、語言等來闡釋人的心理需求,用“故事”引領讀者進行心理體驗的小小說作品。心理體驗小小說的完成,過程上至少要包括三個部分:首先,作者要對生活中的心理需求有特定的心理感受,這種心理感受通常是大眾化的;或者是作者對特定生活環境下人的心理進行感受,這種心理感受又是人們普遍能夠理解的;還有就是作者對生活中局部發生的特定心理障礙的感受與關注。其次,作者形成心理體驗之後又將這種體驗用小說的形式表達出來,即通過一定的情節刻畫出特定人物的特別心理感受。最後,作者通過作品所傳達出的特定心理感受隨著作品情節的展開而直接影響讀者的心理感受,即讀者在作品的引導下進行特別的心理體驗,從而完成對某種心理感受的認識或者由作品而獲得特別的心理釋放。如此,才可以說作品完成了心理體驗小說的特殊使命。因此,可以看出心理體驗小小說本質上是作者用自己對生活的心理體驗來引導讀者去感知他人的內心生活,進行特定的心理體驗,獲得心理學上的認知或者實現特別意義的心理調適。這樣一來,文學作品不僅在思想意識上實現了教育人、感化人的功能,更從心理感知的角度對人的心理進行“按摩”,由此也實現了文學的更為深刻的人本精神。

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大多數人每天過著最簡單的日子,麵對生活的心理感受基本處於相對恒定的狀態中。由於生活內容相近,人們對生活的心理體驗也常常是共通的,比如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種層次心理需求,基本是維係一個完整意義的人最基礎的心理元素。縱觀中學的創作,他的大量作品涉及了人的這些心理需求。同時,中學還對特殊生存狀態下人的心理感受給予表達。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中學的作品將目光投射到了那些在我們身邊隨時都可能出現,又常常不被大家特別注意的內容,即存在於人群中的心理障礙問題。

研究中學的心理體驗小小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去考慮。

刻畫常態生活中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縱觀中學的作品,相當一部分是直觀傳達常態生活中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的。在《賣樓老人》這篇小小說中,中學寫了人對愛以及對群體的回歸需求。七十多歲的老漢貼出賣樓廣告,招徠一撥又一撥看房的人,可他根本就無意賣房,隻不過是為了和這些看房的人嘮嘮嗑兒。老漢生活在人群中卻很孤獨,渴望表達和傾訴,本質上就是一種對愛和歸屬的渴望,而這種渴望也被“我”和老婆理解並接受,老人實現了心理上對群體的回歸,正是馬斯洛所表達的第三層次的心理需求。“老人笑著說:‘昨天那個買樓的,和我聊了一個多小時呢。這不,從打我貼了賣樓的‘告示’,天天有人來……’”一下子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老人蒼涼的背影,我們身邊還有多少這樣的老人?我們的父母怎麼樣?一種心理的體驗引導我們去理解人生。

《聖誕禮物》也同樣很直觀地傳達了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作品寫的是一個沒有媽媽的小男孩明明對群體歸屬感的渴求。明明懼怕同學議論他是“沒媽的孩子”,他害怕自己在同學中的孤立,於是他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故意放在讓同學能看到的地方。他的班主任“我”接受並讀懂了這種心理“信號”,給同學讀了這封信,並介紹了“明明媽媽的情況”,使明明收獲了同學的羨慕,回歸到同學中間,得到了心理滿足,從而也獲得了在群體中的歸屬感。“第二天,我在班會上讀了明明的信。……同學們聽後,都向明明投去羨慕的目光。”“下課後,明明隨我走出教室,在走廊深深地給我鞠了一躬:‘謝謝劉老師!’”一個孩子內心的需求有時候竟是那麼簡單,卻經常被群體忽略,當我們隻為享受高度發達的技術文明帶來的快感時,竟忘記了人的文明有時候也有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