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後多飲水是使尿量增多的最好辦法,新媽媽盡早自解小便,最好在產後6~8小時主動排尿,不要等到有排尿感再解。
2.用熱水熏洗外陰或用溫開水衝洗尿道周圍或讓新媽媽聽流水聲,以誘導排尿。
3.在下腹正中放置熱水袋以刺激膀胱收縮。
4.針灸治療,可采用強刺激法刺激關元、氣海、三陰交及陰陵泉穴。
5.藥物治療,肌肉注射,幫助膀胱肌肉收縮。
如上述療法均無效時,應在嚴密消毒情況下導尿,同時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l~2天後拔除尿管。通常經過上述新媽媽多能自行恢複排尿功能。
另外,還應指出,即使排尿後仍需注意防止膀胱內有殘餘尿。檢查的方法為新媽媽排尿後在恥骨上方用力壓小腹部,體會一下是否還有尿意。如果仍有尿意,說明有殘餘尿,需用上述方法治療一個階段,直到恢複正常排尿為止。
新媽媽要預防婦科感染
不論是孕期或產後,感染的問題都是不容被輕視,因此,了解常見的感染種類,發生時間,以提高警覺,保障自己與胎兒的健康。
孕婦分娩後,生理發生巨大變化,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和其他病理情況而致病。同時,氣候冷暖不調、情緒不穩定、周圍環境差、飲食調理不當等也是致病因素。
從女性的生理解剖看,女性的內生殖器——陰道、子宮、輸卵管都是管腔器官,彼此相通。而陰道與外界直接相通,輸卵管傘端開口於腹腔,所以外界經陰道、子宮、輸卵管與腹腔是相通的。陰道口前鄰尿道,後鄰肛門。因此,外陰部的細菌可以經陰道逆行感染,直達腹腔。產後或流產後體質虛弱,宮頸口經過擴張尚未很好地關閉,此時陰道、宮頸中存在的細菌有可能感染盆腔;如果宮腔內尚有胎盤、胎膜殘留,則感染的機會更大。
小貼士
新媽媽產後或人流後,因注意避免受涼、隨天氣變化而及時增減衣服,切勿出汗受風,更不可冷水洗滌或室外冒風淋雨,夏天慎用空調。產後不可貪食寒涼;起居有規律,勞逸適度,保持心情舒暢;搞好個人衛生,衣服被褥勤換洗,不可過早而且必須減少房事。
產後感染的表現是各式各樣的,自外生殖器到內生殖器可有以下的表現。
1.會陰、陰道、宮頸、剖宮產後腹部傷口的感染,感染多限於局部,除增加新媽媽的痛苦外,新媽媽全身情況良好。
2.子宮內膜炎、子宮肌質炎,病菌通過胎盤剝離麵侵入,擴散到子宮內膜層,由於入侵的細菌毒力和新媽媽的抵抗力不同,病情輕重不同。輕症者,除發熱外,子宮有壓痛,惡露有臭味;重症者,局部症狀雖不明顯,但全身毒血症明顯,有高熱、寒戰、頭痛、嗜睡等症狀。
3.盆腔結締組織炎、輸卵管炎、腹膜炎,炎症進一步擴散,全身中毒症狀加重。
做好產後護理,應注意四個方麵:
1.新媽媽居室的溫度要適宜。要保證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新媽媽的衣被要清潔,適時增減衣物,以防受涼和中暑,應避開窗口和空調風口。
2.注意新媽媽的個人衛生。每天用溫熱毛巾或幹毛巾擦汗,堅持溫水洗漱,用木梳梳頭,並做到衛生用品專用,飯前飯後及喂乳前都要洗手。
3.合理搭配飲食。新媽媽的飲食要多樣化,要少食多餐,夜間也可加餐1~2次。飲食以溫、軟易消化食物為主,應多食用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忌食辣、生、冷及過硬的食物。對於人參、當歸等大補藥品,應遵照醫囑服用。
4.對於體溫、血壓等要注意觀察,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新媽媽要盡早開始活動
正常分娩後,經適當休息就可以下床活動了;即使是剖宮產的新媽媽,在手術後一天甚至當天就可以下床活動,不會影響傷口的愈合。除非有明確的醫學原因必需臥床外,孕婦也需要運動。
生產時新媽媽付出很多體力勞動,感到十分疲勞,的確需要很好休息,但長期臥床休息,不活動也有許多壞處,因此一般情況下,新媽媽無特殊情況,陰道分娩或剖宮產24小時後,就可起床下地活動了。
小貼士
手術完24小時就會拔除點滴管、導尿管,新媽媽可以嚐試下床活動一會兒,或是解大、小便。由於懷孕後期,增大的子宮會壓迫到膀胱,使膀胱肌肉張力降低、收縮功能減弱,因此新媽媽此時最好每3個小時就主動排尿一次,促進膀胱排空,以避免膀胱過脹影響子宮收縮,或造成膀胱無力。
及早下床活動有以下好處:
1.促進宮內積血排出,減少感染的發生。
2.產後血流緩慢容易造成血栓形成,早下地活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組織代謝,防止血栓形成,這對有心髒病及剖宮產的新媽媽尤為重要。
3.早下地活動,可促進腸蠕動,排氣早,防止腸粘連,這對剖宮產的新媽媽是很重要的;早下床活動有利防止便秘,尿瀦留的發生。
至於起床以後的活動量應當慢慢增加。起床的第一天,早晚各在床邊坐半小時,第二天可以在房裏走走,以後再逐漸增加活動範圍與時間。一周後可適當地做些輕微的手、腿、腰部的擺動練習,並逐漸過渡到做床上操,塑形體操,或廣播體操。而俯臥撐,仰臥起坐等鍛煉方法,對於減少腹部、腰部、臀部的脂肪積累具有明顯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應該注意避免一開始就鍛煉時間過長,活動強度過大,以免適得其反,影響新媽媽身體康複。另外,產褥期間不宜站立過久盡量少做蹲位練習動作,以防止子宮脫垂等女性病的發生。
小貼士
新媽媽要注意衛生,尤其是要保持會陰部的清潔;盡量早點起床,以促使惡露早排出;注意營養,增強身體抵抗力;產褥期要禁止性生活。一旦被感染,一定要及時就醫治療,使用針對性強、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如青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甲硝唑等。新媽媽要充分休息,有條件的最好不要給小孩喂奶,宜暫停一段時間。
新媽媽要吃些養身食品
為了補充分娩後身體消耗和準備哺乳,產褥期應增加各種營養素的供給量,調配新媽媽膳食應注意:膳食質量好,食物品種多,鬆軟可口,多食湯類,少食多餐,幹稀搭配,葷素相宜。
產後1~2天,因產時體力消耗大、出汗多等原因常感口渴,應多進湯類,如豬蹄加木耳煮湯、鯽魚湯、雞湯等,湯類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有利於下奶,使乳汁增多。
小貼士
單純的平臥易導致新媽媽腹腔內腸蠕動的減弱,從而導致腸粘連。單純的左側臥和右側臥,會引起子宮回縮的不平衡而出現產後出血過多的可能,同時這還易導致雙側乳房發育及產乳的不平衡。經常變換臥姿有利於防止子宮後傾,使其恢複前傾位置。
產後1~2周內胃腸蠕動減慢,胃液中鹽酸分泌少,會影響食欲,故需少量多餐,既可保證熱量又避免餐後不適。多選擇一些營養價值高、易於消化的食物,如湯類、香菇、瘦肉、雞蛋、魚、肝、豆漿、牛奶、豆製品、蔬菜、水果等。飲食宜清淡,脂肪不要過多,每日三餐之外,增加點心2~3次。待泌乳後才可以多喝湯,如雞湯、排骨湯、豬蹄湯、鯽魚湯、桂圓肉紅棗湯、肉骨湯煮黃豆等,新媽媽切不可一味地喝湯,還要吃些湯中的雞肉、魚肉、豬蹄等,因為大量的蛋白質在肉中,湯中蛋白質含量很少。
新媽媽容易發生便秘。蔬菜、水果類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可增加腸蠕動,促進排便,減少便秘。
小貼士
產褥期新媽媽禁吃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冷食等;桂圓、人參、荔枝等滋補品有活血功能,易造成產後大出血,不宜過早食用,需等滿月惡露幹淨後方可進補;鴿肉可使傷口組織生長過快而導致疤痕增生,故也應在滿月後進食。
新媽媽更需要水分
水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水不僅能提高生命的質量,而且可延長壽命。就人類需要的六大類營養素來說,水是其中最主要的營養素,對維持生命和發揮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
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成分。隻要失掉15%的水,生命就有危險。在我們經由口所攝取的飲食上,沒有那種具有比水更重要的作用。沒有食物,我們可以存活2~3周,而沒有水,我們幾天後就會死於脫水。人在孤立無助的困境中,隻要有水生命就會維持較長時間,生病時若無法進食,需要補充的首先是水。
水同乳汁的分泌有著密切關係
水攝入不足,乳汁的分泌就會減少,尤其是剛生產的頭幾天,由於生理原因,母親的乳汁分泌較少,因此,要多吃些溶質的食物,如肉湯、骨頭湯,各種粥類,以補充乳汁中的水分。
水對人體有“內洗滌”的作用
新媽媽在清晨起床後應喝一杯新鮮的涼開水。有研究表明,早飯前30分鍾喝200毫升的溫開水,可以溫潤胃腸,使消化液得到足夠的分泌,以促進食欲,刺激腸蠕動,有利定時排便,防止痔瘡便秘。早晨空腹飲水能很快被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使血液稀釋,血管擴張,從而加快血液循環,補充細胞夜間丟失的水分。
口幹是人體發生的缺水信號,我們常常在此時才喝水。事實上,這是我們的身體已脫水了。這種口幹才喝水的不良習慣,導致我們的身體經常性脫水,隨之危害健康。概括起來講,水的生理作用主要有:消化食物,以體液來溶解營養物質,傳送養分到各個組織,擔負吸收和搬運的任務;排泄人體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保持細胞形態,提高代謝作用;調節體液黏度,改善體液組織的循環;調節人體體溫,保持皮膚濕潤與彈性。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平時注意適當地補充水分,避免發生脫水。否則,身體經常性地、持續地缺乏水分,新陳代謝就無法順利進行,身體的功能也會逐漸衰退。
新媽媽切忌口渴才飲水
口渴,是缺水的結果而不是開始,是大腦中樞發出要求補水的救援信號。口渴說明體內水分已經失衡,腦細胞脫水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孕婦飲水應每隔2小時一次,每日8次,共1600毫升。
在這幾種情況下,稍微限水還是有益的,一是懷孕後期血壓高的妊娠子癇症,產後水腫仍然很厲害的;二是不欲哺喂母乳者,尤其不要過早喝太多鮮魚湯之類,很容易乳房脹痛。當然,以後病情穩定即可正常補充水分。
小貼士
什麼是適合新媽媽喝的健康水呢?首先是沒有汙染,水必須無毒、無害、無異味;其次要符合人體生理需求,指水含有一定的有益礦物質ph值呈中性或微堿性等;水還必須具有生命活力。隻有三條兼備,才可稱為健康水。
水是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卻是人體所需的最基本的養分,代表了生命、健康、青春和活力。既然如此,我們就應養成每天攝取適量水的習慣,避免脫水。
新媽媽產後刷牙要注意
有人說“新媽媽刷牙,以後牙齒會酸痛、鬆動,甚至脫落。”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人人刷牙,天天刷牙,看起來很平常小事,卻是最好的口腔保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