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6點的北京,天還沒有放亮,燈光也不甚明朗。我在人影憧憧的廣場上,一邊疾步四處尋找,一邊撥打方友的手機,但始終是“隻聞其聲,未見其人”。負責接站的全生兄,親自打過來電話,告訴我路線的具體走法,但找尋了半天就是與他們“接不上頭”。開始,我的心裏有些焦急,找尋他們的步子有些慌亂。我總覺得耽誤大家的時間於心不忍。後來,我在一絲心灰意冷中又有些釋然,有意放慢了步子。我之所以表現出“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大將風範”,是堅信一點:大不了,我打車過去。況且,按照方友的為人與秉性,他是不會落下我的;更何況,作為會議的舉辦方,能夠不厭其煩地幾次過來接站,他們又怎麼可以丟下我不管呢?
後來,幾經周折,我終於找到了與方友、全生兄相約的地方。原來,我們所說的出站口不是一回事,一個在地上,一個在地下,方向完全被弄反了。看到方友、全生兄與司機三人在那裏苦等了大半天,我在愧疚的同時,感到北京的冬天格外暖融融的。
鉛筆及其他
一個注重細節的團隊,必然是一個有活力的團隊,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一個有戰鬥力的團隊。
作為會議的東道主,滕剛、孫赫男、傅國棟、尹全生、王海椿、李倩、董雪、胡甄、吳迪、張梅……無論是高管人士,還是一般工作人員,無處不見他們忙碌的身影。在這次會議上,有幾個細節最讓我感動。
這次受邀嘉賓眾多,可謂名流薈萃,濟濟一堂。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張亮,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馬俊傑,方正集團總裁張兆東,著名學者、作家、評論家、導演李建軍、孫鬱、談歌、楊亞洲、孔慶東等及百餘名微型小說作家參加了此次盛會。就是在如此規模的會議上,當我看到活動舉辦方,在每人麵前的會議桌上,整齊地擺放著會議資料、記錄夾和一支削好的鉛筆時,不禁心頭為之一震!如果不是精細的人,怎麼能連一支筆都要替與會者考慮到呢?
還有,自會議擬召開前,作為活動舉辦方,先是給每位作者發郵件通知會議消息,後又打電話確認是否與會,然後又用特快專遞發書麵邀請函,登記往返程車票時間……這每一個細節,都足以說明活動組織者的嚴謹作風和對作者細致入微的關注。
再有,這次活動因個別作者不能報銷路費,活動舉辦方不僅為其報銷了往返路費,甚至將郵寄返程車票的信封都替作者提前填寫好了……
這些感人的細節,充分說明了活動舉辦方對每位作者的尊重。有人隻強調讀者是刊物的上帝,卻一味視作者為棋子。其實,讀者作者均是刊物的衣食父母。試想,一個注重細節的團隊,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團隊,還愁其文化事業不蒸蒸日上麼?